楊世燦 劉陽
爰至有漢,運接燔(fan)書。2高祖尚武,3棄儒简學。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然大風鴻鵠之歌4,亦天緃5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於文景6。經術頗興,而辞人7勿用。贾谊抑8,而邹、枚沈9,亦可知矣。逮孝武崇儒10,潤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兢骛:柏梁展朝讌之诗,金堤製恤民之詠,徵杖乘以蒲轮,申主父以鼎食,擢公所之对策11,歎兒宽之擬奏12,買臣负薪而衣錦13,相如滌器而被繡14。於是史遷夀王之徙15,嚴终枚皋之属16,應對固无方,篇章亦不匮,遗風餘采,莫與比盛。越昭及宣,實継武绩,驰骋石渠,暇豫文會,集雕篆之轶材,蕟绮毂之高喻,於是王褒之伦17,底禄待詔。自元及成,降意图籍,美玉宵之潔清。金马之路,子雲锐思於千首18。子政讎校於六藝19,亦已美矣!爰自漢室,迄至成衷,虽世渐百龄,辞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辞,靈均餘影20,於是乎在自哀平陵替,光武中興21,深怀图谶,颇略文华,然杜篤献诔以免刑22,班彪㕘奏以補令23,虽非旁求,亦不暇弆。及明帝叠耀24,崇爱儒術,肄礼璧堂,讲文虎观,孟坚珥笔於国史25,贾逵给礼於瑞颂26!戊子十月,27錄文心雕龍1益三二兄世大人正28宜都杨守敬
注:
1、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文心雕龙》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2、燔书。燔书阬儒 fán shū gāng rú,意思是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出自《汉书·地理志下》。
3、高祖。刘邦(前256年12月28日/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汉书》记载刘邦祖上来自魏国,是晋国大夫士会的后代。刘邦这一代已成为平民,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主要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4、大风鸿鵠。《大风歌》是汉朝皇帝刘邦创作。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南朝梁·萧统将其选入《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大风歌, 作者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鸿鹄歌, 作者刘邦。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5、天纵。 tiān zòng,指上天所赋予,才智超群(多用做对帝王的谀辞)。《论语·子罕》:“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6、孝惠。文景。自刘邦之后,经历了孝惠、高后、文景二帝,黄老之术以及“治道贵清净宽舒”成为了国家的主导思想。文景二帝坚决执行与民休息的“无为”统治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了汉初政治的一大特点。
7、辞人。意思是辞赋作家;泛指擅长作诗文的人、文学家;涉讼之人。 出自《法言·吾子篇》。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8、贾谊。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后130年,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 。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9、鄒枚。汉邹阳、枚乘的并称。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 梁王与邹 、 枚 、 司马相如 之徒极游于其上。”两人皆以才辩著名当时。后因以“邹枚”借指富于才辩之士。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 ,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初封胶东王,七岁立为皇太子。后元三年(前141年)继位,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又设十三州部刺史,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因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和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在位晚年,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多地爆发农民起义。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去世,临终前立八岁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11、申主父櫂公所。申,致。主父,名偃。武帝时中大夫。擢,提拔。公孙弘博士。
12、兒宽。(?—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因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大进步。广饶城西2.5公里处有倪宽墓。
13、买臣。朱买臣(?~前115年),字翁子,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西汉大臣。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过同乡严助推荐,拜中大夫。向汉武帝进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平定东越叛乱有功,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数年后,因事犯法,坐罪免职。不久,复任丞相(庄青翟)长史。元鼎二年(前115年),参与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下狱处死。
14、相如。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中国汉赋四大家,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被誉为赋圣、辞宗 。幼居成都蓬州(今四川成都蓬安),受道家影响 ,大赋《子虚赋》名扬四海,为求爱卓文君所赋《凤求凰》流芳百世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15、寿王。史迁(对司马迁的尊称)。又, 司马迁 的别称。晉·常璩《華陽國志•<後賢志>序》:史遷之記…。张寿王,西汉人。昭帝时任太史令,曾奏言以为阴阳不调皆因太初改历之故,建议用《黄帝调律历》。昭帝下诏钧校诸历用状,结果仍以《太初历》最为精确,其所治《黄帝调历》实疏阔。遂以非汉历逆天道,淆乱制度被劾,终至下狱。
16、枚皋。枚皋(前153年—?),字少孺,淮阴(今江苏淮安)汉赋大家枚乘庶子,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生年大约为吴、楚反后一年,即汉景帝四年,卒年不详,他的母亲是枚乘在梁国娶的小妾。
17、王褒。王褒(前90年—前51年),字子渊,别号桐柏真人,蜀郡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昆仑乡墨池坝村)人。西汉时期辞赋家,与扬雄并称“渊云”。汉宣帝时期,授谏议大夫,才华横溢。甘露三年去世,年四十。王褒一生留下《洞箫赋》等辞赋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传》 1卷,辑有《王谏议集》11篇。
18、子雲。子雲,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 )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天凤五年(18年)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作品,如《解嘲》、《逐贫赋》和《酒箴》等。《解嘲》写他不愿趋炎附势去作官,而自甘淡泊来写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当时朝廷擅权、倾轧的黑暗局面:“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并对庸夫充斥、而奇才异行之士不能见容的状况深表愤慨:“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可见赋中寄寓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这篇赋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纵横驰说,辞锋锐利,在思想和艺术上仍表现出它的特点。《逐贫赋》是别具一格的小赋,写他惆怅失志,“呼贫与语”,质问贫何以老是跟着他。这篇赋发泄了他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酒箴》是一篇咏物赋,内容是说水瓶朴质有用,反而易招损害;酒壶昏昏沉沉,倒“常为国器”,主旨也是抒发内心不平的。另外还仿效屈原楚辞,写有《反离骚》、《广骚》和《畔牢愁》等作品。《反离骚》为凭吊屈原而作,对诗人遭遇充满同情,但又用老、庄思想指责屈原“弃由、聃之所珍兮,摭彭咸之所遗”,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确地评价屈原。《广骚》、《畔牢愁》今仅存篇目。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实,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今见有《方言》。
19、子政。刘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的儿子,经学家刘歆的父亲,中国目录学鼻祖。以门荫入仕,起家辇郎。汉宣帝时,授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对宦官弘恭、石显,坐罪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出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世称刘中垒。建平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20、楚辞靈均。灵均,屈原之字。后引申为词章之士。亦表达为人正直 、正派,为政公平、公正。晚唐诗人黄滔曾作《灵均》诗。王逸注《离骚》曰:“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五臣注曰:“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楚辞·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灵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杨世灿《屈原研究·读屈原25篇》考,屈原四岁入宫陪读同庚怀王,楚宫赐屈原字“靈均”。
21、光武中兴。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废除更役制度,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恢复田税制,在文化上还大兴儒学,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光武帝极为重视图书文化建设和皇家藏书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鉴于西汉官府藏书散佚,而民间藏书颇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他下旨天下,广为收集。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后,鸿生矩儒,莫不抱负典策图籍,芸汇京师。数十年间,朝廷各藏书阁,旧典新籍,叠积盈宇,汗牛充栋。如“石室”、“兰台”、“仁寿阁”、“东观”等多处,藏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西汉。迁还洛阳时,其经牒秘书,载乘2000余辆。奠定了东汉国家藏书的基础。
22、杜篤献诔。杜笃,字季雅,男,汉族,(?~78年),京兆杜陵(陕西西安)人。博学,善文辞。杜笃著《明世论》15篇,均已散佚。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共18篇,今存《论都赋》、《吊比干文》等10余篇,以《论都赋》流传最广。杜笃诔文,名声很高。《大司马吴汉诔》受到汉光武帝的称赞。
23、班彪。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新朝王莽时期,后至凉州,为割据西北的大将军窦融从事,劝窦融支持光武帝。东汉初,举茂才,任徐县令,因病免官。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作品:《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前史略论》、《史记后传》65篇,为班固《前汉书》打定了基础。《北征赋》、《览海赋》、《冀州赋》等。
24、明帝叠耀。一作明章叠耀。汉明帝(公元28年十一月二十七—75年八月初六),姓刘,名庄,字子丽,庙号汉显宗,东汉第二任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继皇帝位。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初六(阳历9月5日),死于洛阳东宫前殿。在位十九年,死时四十八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庙号汉显宗,谥号孝明皇帝。明帝在位时,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25、孟坚。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东汉大臣、史学家、文学家,与司马迁并称“班马”。班固九岁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选入太学,博览群书。汉元元年(89年),跟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出任中护军、左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撰下《封燕然山铭》。永元四年,受累于窦宪谋反,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修撰《汉书》,是“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作为经学理论家,编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26、贾逵。贾逵(174年—228年),本名贾衢,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今山西省临汾市)。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父亲。初为并州郡吏,迁渑池县令,拜弘农太守,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军政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魏国统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凿通运河二百余里,时称“贾侯渠”,便利民生。随同曹丕伐吴,进封阳里亭侯,加号建威将军。石亭之战,率军救出曹休。太和二年去世,赠本官,谥号为肃,《唐会要》将其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27、戊子。1888年。杨守敬50岁湖北黄州筑邻苏园以藏书。
28、益三二兄。杨守敬的朋友,未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