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书《襄阳习家池记》
襄阳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收藏家李俊杰藏湖北籍国学大师杨守敬书习家池记四条屏,尺寸为146x38cmx4。
释文: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郁所居也。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大道,东北二边限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宜都杨守敬。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自署观海道人、恪郦主人等。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有这样一段记载: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③,郁所居也。又作石、洑④,逗引⑤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⑥大道,东北二边限⑦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⑧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山季伦之镇襄阳,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言此是我高阳池。故时人为之歌曰:山公出何去,往至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注释】①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而显贵。习郁:东汉刘秀时人。习郁鱼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南。②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朱公。陂(bēi):池塘。③列植:成行栽种。篁(huánɡ):竹子。④洑(fú):水在地面下流。⑤逗引:疏导,引导。逗:引,疏导。⑥枕:临近,靠近。⑦限:阻隔,阻拦。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叫鸡头。
【译文】陂水东流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根据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他又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楸树林和翠竹,池中莲芡盖满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好去处。山季伦镇守襄阳的时候,每次来到这里游乐,没有不喝得大醉才回去的。并且还经常说:这是我的高阳池。因此当时人作歌说:山公出门哪里去?去到高阳池。天晚倒载着回来,醉得什么也不知。
杨守敬书《襄阳习家池记》赏析:
此作据书法风格特征看,应为五十岁左右作品,碑帖相融,从汉代和南北朝隶书碑刻以及魏碑中汲取碑学营养,从颜真颜、苏轼等帖中获得笔法真谛,并将碑帖有机融通,逐步形成了杨守敬书法的中期风貌。
这个时期的书法,不同于早期的奇绝和笔法结体的不成熟,也不同于六十五岁以后较为成熟的风格,即厚重朴拙,沉稳从容,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探索性创作,写得激情飞扬,变化多端,而气息古雅,书卷味浓!
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著名书法家金伯兴先生对此作给予肯定和点赞。郦学学者、杨学研究专家、杨守敬族玄孙杨世灿先生欣赏此作后说:“笔意古茂,直逼汉魏!”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吴章采教授观此作后说:“耐看的字,一字驻目五分钟!”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杨守敬书法《襄阳习家池记》四条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