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群里有人在问:有没有好的地产成本部的管理模式可以发过来学习。我心里一颤,非常担心他盲目地去模仿,然后进行组织重塑,最后把自己玩死了。毕竟,我也不是群主,他也没有付费到我的星球,我就躲在一边,不便多说,也怕说的不全面,误人子弟了。
制度也好,管理模式也罢,最主要的是处理人和事情的关系。世界第一的先进管理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任何一家公司,每家公司的发展历程都有所不同,因为如果有,为什么这个普世的模式没有成为共识和真知,为什么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说自己要永恒,马云也只提出了102年的目标,甚至实际上连百年企业都是屈指可数的。
发展是检验制度合理性的第一标准。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提升组织竞争力,激发组织活力,那就不是好的制度。有几个坑,提醒大家要注意。
1.给拖拉机安装了跑车的发动机。集团公司非常适用的制度一到区域公司就哑火,区域公司的深化制度,一到一线公司就水土不服,被各种吐槽,难以执行落地。是为什么?因为上级老员工多,制度的bug自我修复能力和领悟能力强,基层就不一定了,新员工多,遇到难题,他们往往使用自己最认可的形式去处理。因为人员配置和制度延误的特点,公司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制度的适应性,不能盲目的把过去的经验制度全面推广。拖拉机用上过份好的发动机,速度也很难提高,反而完成资源浪费。公司大了,分工越来越细,很不利于人均效能,同时,基层碍于集团的要求,僵硬执行,反而会错失很多发展的机会。这是很多项目和片区公司的痛,每天为了应付检查,而在最核心的问题上无法预留足够精力。
2.没有试点的全面铺开。试点一定要一把手亲自抓,安排最可靠,经验最丰富的,最善于总结和推广的人参与。有时候试点项目的经验会被人为的放大,通过人为设置的成功,倒排过程。这样成功的试点,不具备推广意义。如果不加注意,可能会造成大面推广,一发不可收拾。公司大了,有时候要出现一个失败的试点,很难。有试点尚且如此,没有试点,就要做好面临苦痛的打算。
3.外国的月亮更加圆。每家公司,可以生存下来,一定有其特殊性,有自己的三把斧,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在组织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过去进行总结和复盘。甚至可以说,组织变革的成败在于对自我的反思是否到位。做人,一切都是反求诸己,做企业,也是这样。觉得人家牛逼,就全盘否定自己,是十分可惜的。在变革之前,一定要清晰自己的目的,要实现哪种目的,再启动变革。
制度使用了一段时间,就要调整,因为人适应了一套要求,就会越来越耐药。企业从成立到覆灭都要经历各色变革,制度好不好就要看,制度能不能匹配发展的需要。
企业变革如此,个人调整也是,不妨反求诸己,再配合360评估,做更加合理的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