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军庆,2017年4月
【原创】论不寻求他人赞许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尔博士在其著作《你的误区》中指出:严重地寻求他人的赞许是一种心理误区。持有这种心理的人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嘉许或同意,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就会感到幸福、快乐。没有得到(在他看来是很必须得到的),就感到身价暴跌或没有价值感。”他认为这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独立思想,这种文化经由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机构从小就影响到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疗法的思想,这种误区背后有一个信念,就是:如果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或认同,自己就没有价值。
可是这是一个非理性信念,很容易驳斥和质疑:
别人一定比我们自己更正确?如老子所言“大智若愚、大音希声”,有时被愚蠢的人赞许和认同恰恰说明我们自己同样愚蠢。如果没有所谓的更正确与否,只有价值观的不同,那么:我们的价值观一定要与别人的价值观相同吗?多元化的价值观不应该存在吗?
对于心理误区的调整,从原则上我认为可以借用中医的扶正驱邪的说法。驱邪,对心理误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和驳斥就是驱邪的方法。上面就是一个例子示范。
还有一个是扶正。要消除寻求他人赞许的心理误区,要扶持的“正”主要是心念的止和定,使自己的内心定于虚极、静笃的“正”的状态。这种状态保持的越好,或者说越容易进入这种状态人就越不容易浮躁外求。
老子言“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有心斋坐忘之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曾子《大学》就提到“知止而后有定”。
佛家有“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
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再看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我们会读到这么一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这段话翻译成为现代白话,意思就是:“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 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鸣得意,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不因整个世界的人称誉他而奋勉;也不因整个世界的人 诽谤他而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清楚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虽然这样,但他还有未曾树立 的。”请注意这一句——“宋荣子不因整个世界的人称誉他而奋勉;也不因整个世界的人诽谤他而沮丧。”
这一句难道不就是“不寻求他人赞许”的最好表达吗?
如此等等,传统文化经典里有丰富的思想方法资源用于疗愈我们的心理,不亚于现代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