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是与:赞许言论笃实。这是“与论笃"的倒装说法。“与"是动词,表示赞许的意思。“论笃”是提前的宾语。“是”用于动宾倒装,无义。
孔子说:“要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
在这里,孔子提出,评价一个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单纯地凭借外在表现就说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而是要看他是真正具有君子的高尚品行,还是装出来的道貌岸然。
认清一个人的本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个认识,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人交往。识人用人,对普通人来说之关系到个人利益,但对国君或领导们来说,却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府或组织的生死存亡。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关于这句话也是有歧义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善人是质美而未学者。子张问:世间有一种自然有善而无恶的好人,他们的行为如何呢?或者说怎么样才能够成为善人呢?孔子回答说,善人如果不践迹,不踩着圣人走过的路,亦步亦趋地走,那么他的学问和道德也很难真正的登堂入室。
这说的是我们的天质再好,即便是个天才,也必须在后天多学习,多利用前人的经验,好好的提升自己。
只靠我们自己的天赋,不去学是肯定是不行的,但学习不能这也学一点,那也学一点,看起来是知道了,事实上你真知道了吗?你真做到了吗?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的话,那么最终成就是了了的。
又举了日本传承儒家文化里的剑道里面提到的三个关键字,一个是守,一个是破,一个是离。就是首先要践迹,才会真正的掌握,才有可能入室。入室之后才能考虑突破,最后才可以离开师傅,随心所欲不逾距,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还有其他解释,我们就不回顾了!
今天我们学的这一章,说起来歧义也是挺大的,我们一个个来看到底它都有什么解读,然后我们从中又能有哪些收获?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咱们先说第一种意思。论笃是与:赞许言论笃实。这是“与论笃"的倒装说法。“与"是动词,表示赞许的意思。“论笃”是提前的宾语。“是”用于动宾倒装,无义。
简单的翻译就是孔子说,要赞许说话稳重的人。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容貌上看起来庄重呢?
在这里,孔子提出评价,一个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单纯的凭借外在表现就说一个人是否是君子,而是要看他是真正具有君子的高尚品行,还是装出来的道貌岸然。
认清一个人的本质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个认识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与人交往,识人,用人。
对普通人来说只关系到个人利益,但对国君或者领导者们来说,却决定着一个国家政府或者组织的生死存亡。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举几个例子啊,可能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西汉末年,汉成帝驾崩以后,皇太后王政君掌握着实际权力。由于后来的哀帝、平帝在即位时年龄都很小,而且是以皇室旁支入继大统,所以并没有实权。当时,太皇太后王政君被王莽谦恭仁孝的假象所迷惑,几乎把所有大权都交给了他。
如果没有篡位,大家一定认为他就是周公似的人物,可事实上,王莽在羽翼丰满之后,毒杀小皇帝,篡汉自立,西汉就此灭亡。
有一个对联说得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的是周公如果不到最后,他依然诚心诚意的辅佐成王,那么在他那个时候,看他手握大权,别人肯定会以为周公想篡位。事实上,他没有,他就是忠心诚意的辅佐,只是权力大了一点而已。
而王莽呢,如果他不是篡位了,你就会认为他是周公。事实上,等他真正的面目显露出来之后,你才会发现他哪里是什么周公啊!他就是太奸诈了!
在这里太皇太后王政君她是负有责任的,因为她无法分辨王莽的言行,对他的言行没有清醒认识,看不到王莽仁厚外表下的狼子野心,结果西汉的江山就此断送了。
所以说我们不能光看他说的好听,也不能光看他一时做得好,而是看他是否始终如一,人要盖棺论定。
隋朝末年,隋文帝也是被次子杨广伪装的假象迷惑,废黜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结果,杨广当了皇帝以后,那就完全另外一副嘴脸,隋朝二世而亡,就和秦始皇一样,本来是能够几百年的江山,结果两代就没有了。
所以才说他的言论很诚恳很笃实,让人感觉好,你要深刻的考察,他到底是真君子呢,还只是装出来的。
这样做容不容易?不容易!因为我们很难真正的去分辨清楚,所以这需要我们下工夫去琢磨,去多方的考察考验。
那还有一种解释啊,就跟这个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的是这一章和上一章是连在一起的。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这三个是并列句了。
也就是“论笃是与”后面是问号,不是逗号。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先回答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来接着思考这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呢?说,大概是这种三种人算是吧,一个是论笃之人,二是君子,三是神色庄重的人。
这么一来画风就全部变了。
论笃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口无遮言。君子是身无鄙形。色庄,是不怒自威,不恶而严,远小人之道。
一说口无择言,大家就会想到慎言。这两个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南容三复白圭,天天念叨要慎言。孔子认为他靠谱,不会祸从口出,把侄女嫁给他。
为什么又说要论笃,要口无择言呢?这就是适用范围的问题了。慎言是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你的事儿,你就不要妄议,张居正说,那叫“思出其位,犯其非分”,要“安本然之分,远侵越之嫌”。
但是,士人学子,忧国忧民啊!学习就是为了能用世,所以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报经世之虑,看见世间的不平等、不合理,心里也容不下,怎么办?说,还是不说?那张居正的答案就是:“潜心研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此又不可不辨也。”
就是你觉得别人干的不好的事,你并不在其位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你若有兴趣就深入研究,真正有认识有解决办法,则为豫养。要时刻准备着,有能力有机会时你就可以行动,可以贡献。如果一知半解,轻率议论,你说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没有分量,不仅不能有贡献,反而祸从口出,为自己招祸。
上面说的是慎言,其实我们什么时候要慎言。
再来说说论笃,也就是口无择言。口无择言不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就是张嘴乱说,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结果说错了话,给别人造成无谓的打击,是受人鄙视的。
但是口无择言呢?是说出来的话,都是诚恳正直的,有一说一,没有选择性的说出来的。就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去讨好的说,而我们真正的目的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无论是工作职责还是作为朋友的职责,诚恳的说出来的。
说起来也就是直言。论笃就是直言,我们常听说一句叫仗义直言,没有考虑个人安危,好好的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应该说的话表达出来比较职业。
直言怕不怕得罪人呢?不怕。华杉给了三个理由:第一个就是直言是价值观,是态度,是责任,无所谓得罪不得罪人。就是我该说的,我说了,至于得不得罪人,不是我要考虑的。我是对工作负责、对朋友负责。能得到理解最好,不能得到理解也没关系,我尽了我的责任和本分了。
第二,我们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直言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就是你把你真正该说的真正关心他的话说出来,如果说他认可你,那说明你们价值观,你们这个思想一致,在一个频道上,属于心意相通。如果说你掏心掏肺,他依然不理解你,那么你们就没法再继续相处了,他就是和你三观不合。所以这个朋友交不交的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三条呢,就是时间会证明一切。选择性说话只能互动得一时的亲近,直言的真情能赢得时间的考验。
说的是时间的维度,到底怎么样要用时间来检验,我们只是挑着捡好听的说,该说的不说,看起来好像两人关系没有问题,但他似乎明白过来了,知道你知道而不说,不做善意的提醒,那么他心里会怎么想呢?真好,还是假好,慢慢的都会真正感受出来的。
就是第二种解释,里面第一个论笃之人,我们说是口无择言,不是口不择言,是直言和慎言呢,用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那第二个就是君子,君子当然是善人啦,因为君子高于善人,我们昨天也讲过。
第三是神色庄重的人,也是可以称为善人。神色庄重,其实就是态度认真了。
我们前面也学过如何观察一个人,叫三步观人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看看这个人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和路径,然后是他自己愿意的呢,还是被迫的呢?就是他是真心实意的去做的呢,还是只是做做样子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总而言之啊,观察一个人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好好的用心下工夫。
关于这一章,说实在的,歧义挺多的,我们大家有选择性的去找到自己认可的,然后把它践行起来就好了。
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就是明天这一章主要是讲的,通过孔子对子路和冉有两个人为了同一件事做的不同回答,来说明什么叫因材施教。
好了,就到这里了,感谢聆听,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