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那年,所有同学,包括高中的,初中的,大学不在一块读的,都冲破头去考公务员、考银行、考研究生,朋友圈里都是那一摞摞复习资料,比高考还夸张。在北京的毕业生,能去个国企也是极好的,因为国企可以解决北京户口。我们这班读财务读会计的,还有一个出路是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你拿到一个四大的offer,也是很体面的。
经历过毕业的人都知道,这个体面有多重要。有了offer你拍个毕业照都是神清气爽,快毕业了还没有offer,别说毕业照了,连同学都不想见。尤其是怕同学问起——“你找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就是这样的。
所以毕业的时候,大家压力是最大的。那时候大家根本不会想什么适合自己,赶紧有个体面的offer再说。所以该考研究生或出国的去图书馆复习,该找工作的找工作。我问过很多考研究生的同学--“你为什么考研?”他们有的是回答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先读两年再说。有的说是为了以后毕业出来找更好的工作——“一个本科生和一个研究生,出来的起点是不一样的。”还有的说,其实我也不知道,反正觉得自己还不是时候工作吧。
从他们的回答里,我能感受出来,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考研其实是一个逃避的办法——我先耗两年,到时候找工作再说。压力大到一定的时候,有人就会选择逃避。
这是我一年前毕业的时候感受到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冲破头去考公务员、银行或研究生。为以后一个似乎听上去很体面的工作。
一年的时间里,陆续听到有人从公务员单位或银行离职。前者的原因有(我了解到的)单位里只有我最小,跟他们已婚和已有孩子的人完全没有共同话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煲剧,因为实在是闲的慌,觉得很没价值。后者的原因是太累了经常加班,也不知道自己跟一个客服有什么区别,钱也没挣到。
但问题来了,什么才是你认为的有价值?你到底想要什么?
我有个同学A,读会计,大学的时候成绩特别好,能力很强,社团活动也丰富。大四在一家国内所实习,毕业就顺利转正了。我们大家都觉得很可惜。因为觉得她这种人就该去四大的。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读研究生(因为当时她应该能保研的)?她说她就适合工作,不想再读书了。我很佩服她的一点是,她有勇气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尽管那个东西很体面大家都想要。因为当时保研的政策很多,除了一般的成绩保研,还有支教保研、产学联等等,反正只要符合条件的学生,没有人会不申请的。大家都是先抢到名额、先读了再说的心态。但A真的不是,她很清楚,自己就要去工作。哪怕四大没要她,她先在国内所也没关系。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有勇气拒绝自己不想要的机会。
A一如既往的努力,没有因为在国内所就得过且过将就着过。我上次回北京,看她工作那么辛苦,而且那么憋屈,真的很心疼。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另一个同学F找到A,问她有没有兴趣去普华(四大所之一),原来是他们项目组有一个人临时离职了,他们目前刚好在招人。A马上就去了。听闻那个项目组长跟A面试完以后马上就决定录用她了!
于是A如愿以偿就去了四大。工作还是那么辛苦,但A一直充满激情,像打了半辈子的鸡血。她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不断去努力、沉淀。
现在没有的,没关系,我再等等,一边努力一边等,慢慢的,总会有的。
再说一个例子。我另一个同学Q。当大家都在拼了命去考试去投大公司的简历的时候,她毅然飞去了上海一家不知名的新媒体创业公司,去当画手。在这一年里,她工作得无比开心,薪酬也十分的理想。目前,她正考虑要跳槽去另一家传媒公司,理由是想学习更多,体验更多。一年后,大家都羡慕她的工作。但一年前,却没有人能勇敢地像她踏出那一步。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内心都OS:“她疯了吧?学了四年的会计去当画手?太浪费了吧?”“大学的人脉都在北京,毕业了才去上海重新发展?那干脆大学就去上海读呀......”往往是这些功利的想法,让我们一直活在了别人认为的体面的生活里。而这样的生活,却禁不起推敲和磨炼。因为我们不单单是注重体面的人,我们还是不够坚韧的人。
往往我们追崇所谓的体面的生活,归根于我们自己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所以当大人或身边的人用语言,或行动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跟着这样做。反正有事做总比没事做强。这样的心态常常让我们貌似看上去很忙很勤奋,但终究觉得没有价值、不开心;没有那一股劲,没有那一团火。
这就是为什么历经一年以后,我特别想跟那些还没毕业的学弟学妹说的,你们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先别着急动手,先别着急去赶招聘会,也先别着急去买考研资料,先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想清楚了,就动身吧。无关别人,活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