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确实有提笔就能写诗,张口就能吟诗的能力。但是,他们的诗作,却并不都是张口就来的。
古代诗歌的写作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诗乃一气呵成写出。譬如,韩愈的《山石》,从他黄昏来到山上古寺,到次日清晨下山,显然是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地写出的。许多唐诗名篇,都是诗人心有所感,一挥而就。
宋代有一段佳话。诗人苏轼在腊月的一天游览孤山后,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提笔写下一首诗作,唯恐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了。于是,才有了流芳百世的“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有的诗则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思考,如贾岛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有些诗作,明显可以看出不是一鼓作气写出,而是把某些预先想好的诗句“组合”起来的。
在一气呵成的诗作中,插入一些预先想好的诗句,也很有可能。有的甚至能作到天衣无缝。只要运用得当,这样的诗作仍然可以认定是一气呵成的诗作。
古人经常需要即席赋诗。为此,诗人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些预先想好的诗句(或典故),和谐巧妙地化裁、组合到诗中,从而轻车熟路地完成“即席之作”。不然,纯粹的、毫无腹稿的即兴写作,难度就太大了。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应属纯粹的即兴写作,故而成为千古绝唱。
某些事典(或意念)会反复出现在诗人的作品中。譬如,孟尝君门客“弹剑而歌”的事典,反复出现在李白的诗作中。诗人已完成的作品中的一些诗句或构想,还会被本人再次利用。譬如李白的《江夏行》,有“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诗句,是《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翻唱。至于诗人在作品中化裁他人的诗作,则几乎是当年的时尚了,化裁得好的还会成为佳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