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厨房里,我手中忙碌地擀着饺皮,眼睛却紧盯着屏幕上的“老沈说语文”,那一刻,内心的波澜难以平息。
看了老沈对文天祥、王国维等人的讲述,突然觉得自己或许并不适合担任这份神圣而艰巨的语文教师职责。
从小到大,我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心中对书籍怀有无限的热爱,但生活的拮据让我无法尽情沉浸在书海中,我的阅读之旅因此而显得单薄而零碎。
上大学时,我终于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阅读,然而那时的我,更多是为了追求故事的情节而阅读,文史类的书籍虽然涉猎不少,却并未能真正滋养我的灵魂,提升我的学识。那些书籍,如同过眼云烟,只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未能成为我成长的基石。那时的我,如同一只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所知已足够应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却不知自己只是站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窥见更广阔的世界。
更让我后悔万分是我更是曾陷入了网络小说的泥潭,那些虚幻的故事虽然一度让我沉迷,但对我的专业发展却毫无裨益。我如同一个迷失在迷雾中的旅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无法提升自己的学业和教学水平。
这两年的阅读经历,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教育类的文集,尝试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每一次阅读,都如同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我开始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而我,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反思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无止境”的真谛。正如古人所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识等待我去学习、去领悟。我开始意识到,仅凭课本上的那点知识,是无法真正让学生考好、学好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们学校的月考刚刚过去,小学部的语文成绩普遍不理想,学生们在作文和阅读题型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周老师的儿子,一个很阅读的孩子,却因为整天被圈在教室里,没有时间投入到阅读当中。上了六年级,语文从没有考过八十分了,这次更是只考了七十一分。
当我与周老师交流时,周老师说她儿子看书不少。的确,但是更多的是看书单一,看的都是对自己帮助并不是很大的书籍,而且只是看,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不会用。
很多人说考不好,是题太活了,孩子理解不了。孩子理解不了,难道不孩子们的阅读量太少,缺乏足够的阅读训练吗?据周老师说他儿子的课外阅读部分分值12分,大部分孩子只得三两分,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哀吗?
难道我们真的只能通过磨练学生来提分吗?让孩子一遍遍抄题、背课文,就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吗?我深感困惑与无奈。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找到一条既能提升学生成绩,又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的道路。
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领悟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思考中成长,在创新中进步。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每次看到小学部疯狂印试卷给孩子做,反复练,反复做,孩子成绩出来了还不尽人意,就感觉悲哀。我提出的阅读,之前还有领导应和,现在为了让学生背诵小科,也取消了。而据我儿子说他们更是不读书,就连午休老师都拿来做题,这样长此以往孩子还能有灵性吗?
我跟周老师说这个月结束教材学习,然后讲讲练习册,剩余时间用来读书。我觉得别的先不说,老师自己先读起来吧,课讲完后,我还是要带着学生读《西游记》的,哪怕她们给我泼冷水:他们不读,净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做做题。
周老师说你只阅读,不练习,孩子照样考的一塌糊涂,到时候领导还是找你。别说阅读是为了孩子好,我们要看到当下的成绩。是啊,都要眼前成绩,好像只有大量练习才行,但是这真的好吗?
我们怎么样才能跨越应试的藩篱,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之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