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态度决定一切”一直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间长了往往真觉得只有态度才能决定一切,不过我们看问题也时常会出现非左即右的偏执,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市场态度能决定你的市场份额吗?面对职业发展一个态度好能决定你在工作上顺风顺水吗,如果只要态度好你就能在公司顺风顺水,那么你的公司估计就走的不好。我们认为你不仅需要态度,还需要有能力。
没态度就没机会
公司准备招聘一名行政助理,于是在一个微信群发布招聘启事,一女士推荐了他朋友并及时的把简历发过来,从简历与公司JD的要求匹配度还挺高,但由于那几天正好比较忙,一直没有电话进行沟通,大约过了一周,这位女士便在微信咨询他朋友情况并希望我能给他一次面试的机会,经过她这么两次的提醒,我便对这个人有了影响。
后来在集中电话面试的时候,我特意先抽出这位朋友,电话接通的时候,听见电话那头一个重重的“喂”字,我自报家门并咨询他此时接电话是否方便,他说了第二个字“说”,我说:我们这边正在招聘行政助理的人员,您的朋友把您的简历推荐给我了,我想了解一下您目前的现状。“不考虑”带着火气送我三个字之后挂了电话。
当然案例也就到此结束了,这次他不在会有机会,或许这个岗位不能让他施展职业抱负,但他失去了一次机会。虽然不是面对面的沟通,看不到当时他不悦的表情,但是沟通除了传递词字本身的意思之外还会还传递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我们在面试过程中,很多时候很关注候选人回答什么,而比较少的去关注候选人一些细微的动作或是表情,问题的回答可以准备可以刻意,但是细微的动作及表情却会出卖一个人真实的想法,也会把你的德性及态度真实的袒露出来。
关于空杯心态的看法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提空杯心态,因为一旦你说没态度就没机会的时候,担心有朋友过沉迷于对态度的追逐,认为只有空杯心态才是最好的态度,按百科解释是象征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
我对百科的解释并不满意,看完了却找不到一个着力的点,就本身而言我也不怎么喜欢空杯心态这个词,一个人如果真的空杯了那就无所用了,我们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都是在基于以前的基础之上不断学习和完善的,就像一个小学生很难听懂大学的课。既然不能空杯心态又需要有态度,如何在二者之间去权衡了,其实一个人只要对物、事、人心存敬畏,尺度自然有!
没能力就没希望
在之前公司的行政部有两个主管,一男一女,女的小孩子脾气挺重,经常会和其他部门的员工发生一些争执,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虑,她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或许会成为下一个被开除的人,特别是有一次在与公司一位司机发生争执之后,这女主管非得的要司机当面道歉,在司机坚持不道歉后,这女主管丢下工作不管就回家休息了一周,后来行政部经理帮这位女主管请了假,也并未说任何责备的话,当时我觉得挺纳闷的,在一次聚会上我们就聊起了这事,我表达了我的想法,行政部经理只说了一句话:只有让她办事,我心理才会放心踏实。
其实每一个公司对同样岗位名称的定义和要求是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在面试中我们很难找到一一匹配的员工,于是我们会关注你在某一个工作或是某一个项目上是如何做的,后果怎么样,实际上是在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领导其实并不关注你之前做过什么,有什么样的成绩,更多的是关注你能否把当下的事做好,能否让你的同事、你的上级把事交给你的时候安心踏实。
当在一家公司经过时间的磨练之后,态度有时候可能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而能力才是你能胜出的希望。
关于学历的看法
现在多数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看重学历,我在之前的公司就是一个特别看重学历的企业,和很多硕士同时进入这家企业,但却因为人家是硕士通过学历工资就比自己高出1000多,内心充满了无法突破的矛盾,我觉得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一个岗位的价值是看它能为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而不是看曾经的学历,其实这也成为后来离开这家公司的原因之一。
后来进入一家企业之后,在做整个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自己也是在偏重高学历的人才,这跟自己之前不痛快的经历是不是冲突的了,其实并不冲突。
因为我们在招聘人的时候,首先关注的当然是候选人本身的素质,但是在素质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高学历的人才,我们觉得他们培养的延展性更好,举个例子:以前有人向我抱怨,说自己20年寒窗之后出来的工资还比不上一个农民工,还不如不读书,我是这样说的:你的学历是你走得更远更高的基础,农民工虽然今天的工资能超过你,但在未来一定是你强过他们;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他们成为优秀人才的比例会更大一些,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综合素质一般来说会稍强,特别是经过硕士教育的人在学习方式、思考思路上确实有他们的优秀,虽然学历不等能力,但是学历是能力的体现,也是能力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