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的时候就一直说要找个周末去广州逛逛,一直说但一直也没去,马上就新年了再不去就成了旧年的遗憾了。于是和哥哥早早的就计划好了行程,什么时候出发,去哪里,吃什么。出去玩除了吃,无非就是凑个热闹。我和哥哥都不是喜欢热闹的人,所以这次的广州行只是为了吃和完成一个说了很久愿望。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链接的是两个城市,也是两种心情。从深圳出发的时候还是晴朗的天气,到了广州这边正在下雨,绵绵的细雨无声,一点也不像冬天的雨。反而像夏天的雨,来的突然。但好在,这突如其来的雨并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从站内一出来,我们就融入了这个新城市。看着行人来往,有的打着伞,有的没有。他们也一样没被这场雨而阻断行程,反而因为这场雨有了一些急迫感。

放完行李,绵绵细雨变成了毛毛雨。站在窗前看着这个城市一种跨越时空的喜悦感涌上心头,这种喜悦不是突然涌上来的,是从出了车站就在我心中蔓延开来的,这种喜悦让我觉得感叹,感叹车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来到广州我最想体验的是这里的早茶,早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沿着珠江一直漫步,从早茶变成了下午茶,其实这无妨,最重要的是体验和感受。我们找了一家本地人评价还不错的茶楼,走进茶楼,我首先想到的是香港,感觉茶楼的装潢和陈设和香港的很像,其次才感觉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下午四五点的茶楼依旧人满为患,我小心翼翼的扫视着周围,周围的食客大多都是年长者,少有年轻人,就连茶楼里的服务人员也大多是一些阿公阿婆,他们大多是讲着粤语,让人一下就感受到了满满的本土化。
这次的早茶体验其实并不圆满,我们并没有成功的吃上下午茶,反而在茶楼里白白的等了四十分钟。可能是人多的缘故,也可能是见我们是年轻人,我们点完单后,那些阿公阿婆并没有很上心,直到我们等的不耐烦了,前去讯问出餐情况,那些阿公阿婆才不急不忙的找起我们的订单来,又找了半会,最后连点好餐的订单都找不着了。索性我们也只好说算了,然后走出了茶楼。

走出茶楼,我们依旧沿着珠江向下,走进居民巷子,穿过步行街。走在步行街上,港味依然很浓烈,狭窄的街道,拥挤的店铺,老旧的招牌,还有逐渐泛起的灯光,都让我想起了香港的街道,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行人走的慢些。城中村和步行街是这个城市慢下来的地方,这些一一打破了我对广州的第一印象,也打破了我对一线城市固有的思想。

我以为一线城市都应该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至少都是新的,就像深圳一样。深圳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少有历史的痕迹,也少有文化的底蕴,可能也是吸引年轻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广州不一样,在我们穿过居民区,走进步行街时看到的大多都是阿公阿婆,哥哥说他们都是本地人,所以老人居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拐角也很容易就能看到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址。这些旧址与现代设施格格不入,突兀可又显得尤为重要。还有很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元素,很多建筑看起来颇有七八十年代租界地的风格,这点深圳也很少见,大多偏现代科技多一些。

一个城市的底蕴和文化从饮食最能看出,茶楼和小巷最能体现本土化,这也是我没有往繁华和网红打开地去的原因。我就想看看脱去一些城市外衣的广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路游玩下来,感触确实很深,一座依然紧跟时代步伐,又依然把本土化保留的这么完整的城市,他的包容性要比年轻化,更现代化的城市大的多。

游玩的时候,我跟哥哥打趣的说道:如果要来广州生活,我可能宁愿回老家乡下生活。当时哥哥没有说什么,只是呵呵的笑。现在回想起这两天的游玩,突然想收回那句话。生活的本色向来都是历史堆砌而成的,两天的体验并不能看透一个城市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我只是跨着时代享受着便利却并没有为此而买单而已。
老旧、狭窄是这个城市承载历史的见证,虽然这两天的体验并不圆满,但我从内心佩服这个城市。它扛起了时代的变迁,自然走在世界的前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