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疯狂日更,读了很多书,然后写了很多读书笔记,自以为是通过费曼学习法在学习,但在写了20几万字之后发现这样读书其实没有什么用,主要是因为这种学习还是处于知识学习与理解的层次,就是你通过学习明白一件事是怎么样的,解答了自己的一些困惑。但是实际上工作和生活并没有改变什么,
为什么坚持读书与写作仍然会这样
反思了一下,一方面来自于获取新知识与分享后成就感,另外一方面来自于对实践产生的恐惧感。
1.文章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是知识的提炼价值,但同质化严重。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讲学到的知识讲了一遍,所以文章为读者提供的价值是知识的提炼与分享价值,核心在于知识传播与时间的节省,读者通过快速的阅读能够从文章中获得一些知识。而这个过程中,自己只是一个搬运工的角色,是一种表演性知识。而这个搬运工的角色同质化严重,表演的人很多。所以在这点价值上除了早期的人能够获得红利之外,后来的人越来越难以有所突破。
2.读书读完了好像理解了,用别人能够听懂的语言讲出来了。但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在生活中实践过,所以会感觉非常的虚,因为你不确定你听到的这些文章到底是否能够带来改变,你自己都没有实践过,或者说你自己都做不到,好像信服力就大大减弱了。人类学习一个事情,70%从自身实践学习的,20%来自向他人请教,10%来自读书和培训,自己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但自己却在半年之后才想起来,在实践这件事上有多么的延迟。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但自己仍然爱读书,觉得读书有价值,但是方法需要改变,于是自己做了迭代。书仍然读,读书笔记仍然写,但变化在于自己要更多的实践起来,将知识用起来,而不是纸上谈兵。目前对自己来说,影响最大的是《福格行为学》这本书。首先从培养好的习惯开始实践,于是自己开始跑步,早睡,冥想,学英语。目前跑步坚持了24天,冥想有45天,早睡坚持了十几天。
福格行为学的模型非常简单,只有三个要素:动机、能力和触发。模型的核心在于设计自己的行为模式,不在拘泥于宏伟的目标,而是在能力范围内的小行为上开始行动起来,让这些行为变成自动化行为。实践中发现有些要注意的点
1.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行为,都是习惯慢慢积累出来的。行为的改变往往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导致原来习惯触发的先后顺序发生了改变。所以要改变自己,就要从小事开始慢慢改变,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自己收益无穷。积少成多,慢慢突破,主要问题在于寻求改变的时候,往往是一腔热血,希望短时间看到成效,例如我写文章这件事,就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动力开始下降。
2.在行为设计上,需要设计锚点,即一个行为出发实在另外一个行为之后,只有设计好的锚点才能将行为设计中的提醒进行触发,而这个锚点必须依赖于前一个行为的情景,就是在这个行为的地理位置,时间频次上要一致,例如我给我妈打电话,因为打电话需要使用方言,在公司不太好使用方言说话,比较尴尬,所以当我之前每次打电话都是在和我女儿视频完了之后,在公司外进行视频时,这个行为很好触发,但是因为天气冷,导致这个行为触发是在公司内,例如办公室时,这个行为就常常会被忘记。
4.锚点的触发一定要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行为,特别是上一个结束的行为,而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只有当行为触发是明确的行为时,行为的锚点才会触发。例如文章中的例子是触发是在冲完厕所之后做俯卧撑,或者关完水龙头之后开始擦拭桌面。而我之前养成的习惯是,洗完澡坐到椅子上时,打开网页开始进行写作。
5.完成了一个新习惯之后,庆祝很关键,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但是庆祝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庆祝的时机,在完成行为之后马上庆祝,因为大脑的习惯是即时奖赏,这样才会获得奖励。如果是长周期的奖励,会导致行动开始变得迟缓。第二点是庆祝的方式,庆祝的方式因人而异,但需要找到自己的庆祝方式。虽然看起来很傻,但这是大脑的运作原理。所以值得进行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