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
哦!那你觉得克拉科夫和华沙哪个更棒?并把手比作手枪的姿势对着我
那当然是克拉科夫啦!
然后司机就把这趟车的钱免了。
肖邦,集中营,卡廷惨案
这是我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
三项之中有其二都是灰黑色的痛殇,在机场我看到鲜艳的波兰国旗
上面是悼念死者的白
下面是血流成河的红
湿冷,雨夹雪,狂风暴雨
人们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个外来客
诧异的审视东方人天生平淡无奇的五官以及那黄皮肤,过度寒冷的脸颊两旁不和谐的红。波兰人很少在冬天穿羽绒服,一件大衣,一条围巾即可,因此本就修长的身型在照妖镜前也显得分外迷人。
波兰人的饮食极为俭朴,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东欧人只要面包和盐就可以饱餐一顿,在此之前我都无法想象那生涩的颗粒在食道中翻滚的滋味。
后来,我习惯了。他们吃的津津有味,总是咬开一小口面包,然后撒上盐,再一口,再一口。对于食物,波兰人有一种敬畏,于是,他们创造了那些并不精致但分量足够的菜品,面包蘸盐,全肉馅饺子,肉馅鸡蛋。这也造就了他们高大的身躯,我走在华沙的街头,常常挺直腰杆却发现自己依然摆脱不了东方人的劣势。
开怀大笑
笑声总是贯穿于我整个在波兰的8天。
埋头苦读
书本和Kindle是不是就能在眼前出现,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深思熟虑,手捧书本和咖啡的polish。
红绿灯在无论是华沙还是克拉科夫都并不常见,斑马线上只有缓步慢走的行人,没有鸣笛催促的司机。
“任何时候如果斑马线上有行人或者在路边有行人有过斑马线的趋势,所有车辆必须停下并且不允许鸣笛,必要时应当下车进行帮助。”这是一条波兰的交通规则,我在前两天总是习惯性的摆摆手让司机先走,然后无数次看见车窗摇下,一个深眼眶冒出来,一句蹩脚的英语please,一次有力的摆手。
在华沙大学遇到了一位自愿带我参观的学生,便与他攀谈起来,当我问到:how do you like Poland ?他回答:she is brave,she is generous,she is weak,I love her,I love poland.
She is weak.
晚上我在床上一直在想这句简单的句子,如果问我对于阿中的看法,我不太可能做这样的评论。
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法国的扶持下短暂复国,建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再次被俄普奥瓜分。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She is weak.
但我还是不理解直接对一个外来客说如此直白的话。
我拜谒了肖邦,聆听一首革命练习曲,若有所思。
我去了无名烈士墓,在大理石前献上花圈,若有所思。
我去了华沙老城,抚摸高爆弹和巨型炸药在她身上留下的伤痕,若有所思。
我去了奥斯维辛,聆听地下无数冤魂的哀嚎,若有所思。
后来,在离开克拉科夫到柏林的火车上,听着同车厢其他人在高声欢呼,我才理解,一切苦与痛,波兰人何曾忘却,他们只是选择记住伤痛而不为它而活,于是,she is weak才会脱口而出。
克拉科夫下了三天的雪今天竟然神奇的吃了大太阳,人们只穿套头衫和单裤,坐在车厢里吃着速冻水饺或者小面包。窗外的土地并不富裕,大多也只是小麦或者为数不多的淀粉类蔬菜如土豆等,漫山遍野的灌木丛和偶尔一星半点的针叶林,交错往复。
像伤口。
维斯瓦河的支流水系,或小溪,或小湖,或冰冻,或干枯。
像眼泪。
晴空万里不曾落下一滴鲜血。
所有的鲜红色都浸入波兰人的血液。
广阔无垠不曾永生太平盛世。
一切的军绿色都吸附于他们的骨骼。
又看到
我看到银装素裹的白
和激情似火的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