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是“说”。说明是议论文。然而读正文,我却觉得没有议论文的客观和理性。不像议论文。
第一段在对比中指出自己爱莲,并且具体爱莲的什么。这其中的对比是个体陶渊明和自己是可以在一个层面上,但拿唐人这个群体来与个人来对比,似乎不够严谨。
第二段中开头对花们各自的特色的阐述也到底主观了些,而后面的结论也是由前面不严谨的论证得出,也很被质疑。
2.当然因为是“说”,所以不用严密论证也是可以的。
3.我的分析还是有点吹毛求疵的感觉,同时也有自相矛盾之感,原因在于理论不足,分析不足。试看教授分析。教授分析的是类比,而我用对比,这就是对概念的不清楚。
4.使用类比的方法先不提莲花,而是先说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皆爱牡丹。搜狐中把人与虎相比是异类比较,而这里的菊花牡丹和莲花相比是同类比较。
5.周敦颐的文风是比较明快的,这种明快表现在他不像说虎那样,到最后才把论点亮出来,而是提前给出结论,比较完以后就说他最爱莲为什么呢,之后因果分析。
6.因泥而不染,不仅是一种描述,而且是一种象征,淤泥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生长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这剧的好处在于包含着一种哲理。
一般的道理,为什么不是一般的哲理,因为一般的哲理仅仅适用于特殊对象而哲理则有普遍性。
污而不染为什么能够普遍呢?因为其中有矛盾和不染而矛盾,包含着事物普遍的内在特性。
此处教授分析实在厉害。
7.濯清清涟而妖,与前一句相对。经过清水洗浊,而不妖艳不轻佻,这明显略逊一筹,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污则染,而这里却污而不染,因此污和不染是矛盾,但清和妖就未必,有时清则妖,但更通常的情况下。是清则更纯,因为清的对立面应当是浊,和不妖,并不构成明显对立,正是因为缺乏对所以就不能够构成哲理。
8.让中通外直,包括后面亭亭净植,都是来强调直,也是对人品的象征,香远益清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
闻香和目击也是一种矛盾,近不如远闻,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隐藏,哲理内涵。
9.最后又一次在类比中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利得多,这就是结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这给我们作为一个启示,如果有一个美好的观念,要避免单独的讲出来,最好能够找一些与之相近的。在比较中展示,当然在比较的时候要注意防止片面,不要因为强调自己所主张的,就把其他的加以轻率否定,在这方面周敦颐做得相当含蓄,他并不因为自己爱恋就排斥菊花,而是对她给予了肯定。
10.牡丹用的是凡一笔反衬,一方面是自诩把自己放在和陶渊明一样的档次上,另一方面在对世俗趣味的批判中显示自己的鼓励,其实是以孤立为高,这个反衬手法有个小毛病可挑,就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似乎不当,事实上陶渊明之后菊花之爱。风气相反,牡丹之爱却日益衰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