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和闺蜜去一家泰国餐厅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我发现里面的服务员居然分成了两个队伍。
第一队应该是从东南亚那边过来的,一看长相就是外国人,普通话说得也不标准,穿的是东南亚风格的衣服。
另外一队应该是在广州本地请的员工,他们统一穿着黑色的服装,戴着清一色的发饰。
当时我很好奇,虽然见过有些餐厅会把当地员工带过来的,但很少见到带这么多人过来的,难道这样更省成本吗?
饭吃到一半,餐厅里突然响起了美妙的音乐和歌声,这时候我看到那一队东南亚的服务员拿着乐器、唱着歌,在餐厅开起了“巡回演唱会”。
看着眼前的此番景象,我突然有了一些感触。
01
如何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一定要走“差异化”路线
其实在广州,有很多不同国家和不同省市的特色餐厅,他们在装修风格和口味上的区别也不是很大,这时候如何凸显自己的招牌,做到差异化就有难度了。
我和闺蜜去的这家泰国餐厅,很聪明地在“差异化”上下了不少功夫。
他们不仅请了东南亚的员工过来工作,带动现场氛围,还举办“巡回演唱会”,让现场顾客直接体会到东南亚人的热情,仿佛此刻就在泰国,身临其境一般。
为了照顾到所有顾客,他们热情地穿梭在餐厅不同角落,期间停留了七八个点,以保证每个顾客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演,听到他们的歌声。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他们还为一个过生日的小女孩唱了生日歌。
记得读高中时,政治老师跟我们说过一个做生意的经营之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很多同类餐厅的装修和口味大同小异,难以被顾客记住,在大家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这家餐厅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服务,为自己吸引了一波高人气,也让很多顾客都记住了它。
每一个行业都有很多人在做,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压力,走好“差异化”路线是取胜的关键。
02
害羞含蓄的中国人,
热情奔放的外国人
第二点感触就是,我发现很多中国人都比较含蓄内敛,面对这种热情洋溢的表演,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显得比较冷静克制,只是一边看着他们一边默默吃饭。
稍微外向活泼一点的顾客,可能会配合地看着他们,然后一边拍手一边微笑,但我感觉在这种场合里,大部分人都不太适应。
期间,他们邀请几个顾客互动,除了有2个小朋友被大人推出来之外,其他成年人都拒绝了。
当时,我在心里默念道:“千万不要到我这里来,千万不要邀请我。”
事后我回想起来,总觉得特别疑惑,明明唱歌表演是一件令人轻松愉悦的事情,为什么大家弄得那么紧张?甚至不敢和他们对视,有种在读书时,很害怕被老师叫上台的感觉。
后来我想,或许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习惯了被动地坐在台下乖乖听课,平时也没什么上台演讲的机会,不适应单独面对人群。
加上我们骨子里就比较内敛含蓄,所以在公众场合里,要去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热情,反而会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写在最后:
中途出去回来的时候,我和一个东南亚女服务员面对面走过,她对我露出了真诚的笑容,表情非常自然大方。
就好像只是在公司的走廊里遇到了一个相识的同事,彼此发出礼貌而善意的微笑一样。
我真羡慕他们身上的这种从容自信和落落大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