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Afterthought)(名词):
1、 行动后的反思
2、 次要的或权宜的东西
3、 非本意的行为或想法
当作者开始构思一个讨论部分时,一般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有时是艰难的旅程。研究设计和执行通常都已很好完成,提交发表的计划前景光明。因此,许多作者将讨论视为一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也许并不奇怪——这是最后一个必须克服的障碍,必须尽快投稿,以免耽误手稿向“正在审查”状态的过渡。在将他们的讨论作为一种技术形式(如定义2和定义3模式中的余论)而不是作为一个“论坛”来更深入地探讨他们的工作(定义1)的意义时,作者无形中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其中一个机会就是增强他们研究的信息含量:在讨论过程中,让读者相信他们的手稿具有更大的潜在价值。另一个机会是他们有可能将其研究更充分地嵌入到现有文献中去,从而使志同道合的学者参与到丰富而有力的理论对话中,甚至可能塑造这种理论的未来方向。
这些常见的失误提醒我们要注意探索作者如何更好地讨论理论贡献。可以肯定的是,讨论部分包含几个维度,包括实践启示、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每个维度都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是任何完整讨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过,本文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讨论部分的理论意义(启示)方面。在作为编辑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这一方面既重要又回报颇丰,但往往又是一个主要的绊脚石。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勾勒出一些更清楚地阐明理论贡献的方法。
转自南开管理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