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悲剧艺术 | 古剑
前几天,微博上的知名摄影博主鹿道森(本名:周鹏)跳海自杀了,临死前“鹿道森”在微博上发布一份5000字的“遗书”,说自己是“农村,留守儿童,山区孩子,校园霸凌经历者,摄影创作人,独居青年,追梦的人”在这份遗书中,鹿道森重点谈了自己童年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和对原生家庭缺爱、贫穷、父母不会教育的不满。
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起这个事。一开始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原生家庭、内卷之类的话题,我忽然说:“如果在古代、或者民国时期,类似这样经历的人应该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继而又说起抖音、刷剧:“我们现在的视听作品太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切关照,太泛娱乐化了,让每个人都觉得世界很美好,世界就是那样的。回头一看,就我不是。”
也有人反驳:“现实那么苦,还要看那些苦情戏吗?娱乐一下不是可以获得短暂的忘却吗?”
我想:“糖很甜,但不能治病啊。生病了还得吃药。‘良药苦口’。”
曾几何时,那些拍《黄土地》、《活着》的导演不见了,而拍《小时代》的导演层出不穷。
那些拍现实题材的影片,只能参加影展,无法上线影院。
无可否认,这几年我们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但发展中历史的帐、不平衡的帐不是一下就能还完的,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用眼前的、一小撮人的生活做参照来定义自己的生活。这是现实层面。
从哲学层面来讲,人生本来就是个悲剧,因为“人必有一死”是绝对的、永恒的、本质性的,它成为人类共同的遭遇、集体的命运。而悲剧艺术可以让人感觉不那么孤单,让人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人各有苦楚。而且,悲剧可以净化感情:悲剧力图使观众产生怜悯和恐惧,但怜悯和恐惧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它们,使观众的感情升高一层。当观众离开剧情走向现实生活的时候,不会处于眼泪、唏嘘、紧张之中,而是比看剧之前更平静,而这种平静与走进剧场之前的平静相比,感情应该更圣洁一些。
“在绝望中孕育一种更高的生活。”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亿,未来会更多。但我想,精神的糖过量者更多,不如多吃点粗粮、多喝点苦茶以正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