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写给昨日欧洲的挽歌

写给昨日欧洲的挽歌

作者: 简洛也是AnnaWang | 来源:发表于2018-02-08 13:42 被阅读0次

看到书的末尾,不由长叹。

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完全理解茨威格失去挚爱生活家园的痛楚,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当一切趋于和平后他却放弃了生命。我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描述中,感叹欧洲的风起云涌,一同梦回昨日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

提到斯蒂芬·茨威格的名字可能会有人感到陌生,但谈起他的作品就非常熟悉了。他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作品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中篇小说被孟京辉改编为话剧,又被徐静蕾搬上了大荧幕。茨威格擅于描写人物的内心情感,除了他的小说作品外,他的传记类作品也是比较好读的。比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巴尔扎克》、《异端的权利》、《罗曼罗兰》等。

我在解读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文章中提到过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无疑是该电影的蓝本。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父亲为犹太纺织工业家莫里茨·茨威格(Moritz Zweig),母亲伊达·茨威格(Ida Zweig)出身于布雷陶厄尔家族。家庭富裕的茨威格并没太多现实上的顾虑,一直坚持文学与写作,出版多部作品并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德国纳粹驱逐后流亡至英国和巴西。1942年,同他的夫人双双自杀。

昨日的世界

在《昨日的世界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身份,叙述了一二战之前乃至之后欧洲文明的衰落。他本人从声名鹊起的作家流落至被纳粹驱逐,他的作品被纳粹付之一炬,同时自己曾经居住生活的国家也化为乌有。

这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本历史文献,更像是一本口述史。茨威格以一个作家的身份与视角描述了一二战前后欧洲文化艺术的繁华与衰落。在流亡的日子里,茨威格手头没有任何可参考的资料,完全凭回忆写作。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从茨威格的童年写至晚年,描绘了一幅欧洲文明的历史画卷。从这本书中,你也能够看到现代的一些影子而产生共鸣。

引人入胜的叙述技巧

茨威格善于描绘人的内心世界,这在他的小说中可见一斑,比如《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等。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制造故事感与画面感,引人入胜。这样的写作手法同样被韦斯·安德森借鉴于《布达佩斯大饭店》中。

其实,茨威格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看过,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节选于《昨日的世界》中描写罗丹的文章。只是摘选改编后的文章将茨威格塑造成了一个疯狂追星的人。实际上,茨威格谦逊温和,同时他对有才华的文学家与艺术家非常欣赏。他从翻译名家的作品开始,继而写出众多小说与传记。

茨威格娴熟的叙述技巧使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在本书中,我对他所描绘的罗丹、叶芝、詹姆斯·乔伊斯等人印象深刻。

关于拜会罗丹全神贯注的一段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他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崇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在创世的太初的上帝。 ”

关于叶芝,“他那带着黑色卷发、充满力量的头颅像雕像一样映在烛光中。”关于詹姆斯·乔伊斯,“他那圆圆的、高高凸起的前额,在电灯下如陶瓷般反光,在额头后面的大脑里好像所有恰当表达其所具有的词汇都在跳舞。”【1】

也可能是译者删去了茨威格的一些啰嗦词语与句法,使他的行文更加流畅。我阅读的是吴秀杰的译本,可读性比较强。译者在后记中说,还会看这本书很多遍,只会读自己的中文译本,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再碰艰难的德文版。

光明的欧洲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19世纪奥地利的浪漫皇室与贵族生活画面,美丽的欧洲风光与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

奥地利西部风景,M.Pistarivg 姆·皮斯塔诃夫,1898

真正的贵族不是以金钱堆砌满身,而是从内到外的修养与学识。茨威格青少年时代是美好的,那个时候的欧洲充满着光明。“活着以及让人活着”是维也纳的基本准则,他们无比崇尚文化与艺术。即使不常外出的厨娘在报纸上看到歌剧院女演员去世的消息也会大哭一场。从文化上看,对艺术文化的过度重视造就了奥地利独一无二的特点。奥地利人民对艺术文化的成就无比敬畏,同时也具备高水准的鉴赏能力。所以,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并成就了许多文化艺术家,也不足为奇了。

《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莫奈,1978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1868 《爱丽舍的卖花姑娘》,路易斯·玛丽·德·施莱佛,1896

人们尊重文化并善待文学艺术。作家可以无忧无虑的进行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茨威格的社交对象也是令读者叹为观止的,他与弗洛伊德、罗曼罗兰、高尔基等人都有来往,同时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也是他的座上宾。即使执教于维也纳大学的文学评论人丹妮拉·诗特里格在采访中说从历史事实以及文字表述上来看,茨威格在书中展示出的伟大友谊原本掩盖着巨大的紧张关系,他通信的朋友在日记对他不乏有言语刻薄之词。但这种蔑视也可能是对畅销书作家的嫉妒罢了。

在之后流亡的日子里,茨威格仍旧衣着考究,讲求生活。他不懈的追求和平,面对非议还在坚持写作。

文明的陨落

“历史会妨碍当事人在时代攸关的大运动之初就把它辨识出来,这一直都是一个无法颠覆的历史规律。”

战争带走了所有,带来了无尽的黑暗与混乱。在茨威格的笔下,战争中的民众是失去思考能力的,他们被君主牵着鼻子走,混乱又盲从。

茨威格坚持一个欧洲主义,有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他反对民族主义反对分裂,在书中我理解了他对自己生命的放弃。他失去了他所生存过的世界,平静后的新世界早已碎裂成无数片,与他无关。他掌握众多语言,但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接纳他。他的书曾经被德语世界所喜爱,而后却被德国进行驱逐。

即使他曾说过,流亡使人坚硬。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自己脆弱的心。

                                              “罗马的太阳已经沉没。

                                               我们的白昼已经过去,

                                         黑云、夜露和危险正在袭来,

                                                 我们的事业已成灰烬。”

这是一部写给昨日欧洲的挽歌。即使昨日不在,留下的文学艺术瑰宝仍值珍藏。

【1】【奥】斯蒂芬·茨威格,【译】吴秀杰,昨日的世界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09

相关文章

  • 写给昨日欧洲的挽歌

    看到书的末尾,不由长叹。 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无法完全理解茨威格失去挚爱生活家园的痛楚,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不明白为什么...

  • 一起读诗|挽歌——唐诗中的生死之悲

    《全唐诗》第十九卷中有几首挽歌。挽歌是写给死者的诗歌,不过到了唐代,挽歌已经不仅是用于丧事葬礼中了。挽歌格调高雅、...

  •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写给自己的一曲挽歌

    茨威格死于自杀。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里,双双服毒身亡。 这个结局,我是在...

  • 写给明天的挽歌

    总算睁开眼睛看一看灼灼的日光。 世界是有用的, 因为容了这个太阳, 因为这太阳曾经灼伤我的眼睛。 昨天已经流走了,...

  • 挽歌,写给自己

    最好的结局,大概是这样。不,不是大概。是确定。 放弃,或早或晚,没有那么凝重。但此后不会再有负重。 不了解真实的现...

  • 写给昨日的恋人

    写给昨日的恋人 也许我们本是两条小溪 偶尔相逢在一道山涧 也许我们本是人生旅途中匆匆过客 偶尔相逢在生命中的某个时...

  • 写给昨日的诗

    不忘今天的地理课 天天在跟风打交道 路达 想带着你赶着昼夜交替 看这一个又一个晨昏 和落日 我不要这匆忙的春天,我...

  • 《昨日世界》史蒂芬・茨威格 (7)

    «昨日世界» 走出欧洲 作者:史台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标题:贵人和为人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

  • 小黄车的悲与殇

    这几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各个媒体写给小黄车的挽歌,从不同的角度,资本,管理、谋略、营销无一不是批判,在小黄车如日中天的...

  • 写给27分部的挽歌

    将军山上凭栏望, 六十余载路辉煌。 魂系延安显本色, 扎根武山凯歌亮。 钢铁油龙长飞舞, 维和抢险红旗扬。 保障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昨日欧洲的挽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lt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