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起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小学还是初中了,记得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六晚上都会听完CCTV6《佳片有约》的电影推荐然后熬夜看一半电影(冒着被家长赶去睡觉的风险提心吊胆的看),第二天上午重播时把剩下一半看完。但是这部电影我当时好像是看完《佳片有约》就睡了,可能又是一个半夜偷偷在房间看电视被抓到的老故事吧,第二天看重播时也不记得因为什么也没把整部看完。第二次看应该是这两年的事,具体时间我已经记不得了,现在记忆力不知道为什么变得非常差,也不知道自己脑子里的容量都用来记什么了,模糊大概应该是2017年的寒假吧,也可能是2016年的暑假,好吧,我尽力了,反正就是大学前两年的某一个假期在家里发现电视上正好在放,我当时想着一定得把这部电影看完了,可又不记得了因为什么还是没看到最后,唉,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被偷走了一部分记忆,不然为什么老是断层,可能那个时候是另一个我吧。每次看电影过程中,我都在想奥古斯塔一家有没有团聚,对于孤儿的剧情,我一向倾向于大团圆式结局。但由于我没有像对待其他电影一样去搜电影相关,所以这么多年了每次提到这部影片对结局依旧充满期待。终于,在今天,2017年6月3日凌晨1:49分,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并决定一鼓作气把现在的想法记录一下。其实也不是想法吧,只是我觉得和这部影片纠纠缠缠了快十年(大概四舍五入算的,具体我真记不得了)了真是一段缘分,真是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些与电影相伴的日子就像一段秘密的时光,没想过和谁分享也怡然自得,如今却常有知音难觅的孤独惆怅。
其实在看《佳片有约》之前电影频道就推出了将要分系列介绍的影片的预告,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八月迷情》这部电影的名字,当时印象太深刻了,这名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英国大庄园里上演的暗流汹涌爱情和各种肮脏的背叛之类的剧情,记得当时年幼的心灵还暗自激动忐忑了一把(真是从小就对玛丽苏没有抵抗力),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原来是孤儿寻亲记好像有点小失落,不过就开始盼他能找到父母皆大欢喜。这次看完电影我觉得《八月迷情》这个名字译的欠妥,片中小男孩叫August Rush,片名也是这个,还不如简单粗暴译为《八月狂奔》,全片都在围绕追寻和音乐展开,而且也大多数镜头都是在狂奔,个人觉得《八月狂奔》比《八月迷情》更信雅达一些,可能也许译为《八月迷情》更能吸引观众吧,就像当初肤浅的我,不过电影本身就是从一个一夜情的故事开始的,所以叫迷情也能勉强接受吧。算上这次,电影前50分钟在这十年间我看了三遍,印象最深刻的依旧是奥古斯特(埃文)站在大城市繁华的街头,周围各种细小或吵闹的都市噪音都在他耳中变得有律动,放大交织成了美妙的乐章。多有趣啊,除了对应片尾的“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去听”,我感受到的是对生活满满的热爱。故事的剧情虽然十足戏剧化(我真的不想用狗血这个词来玷污这部电影)但是有一股温暖坚定的力量。有时候巧合太多难以信服,其实又有因可循情理之中。命运冥冥之中牵引着每个人,这里的线就是音乐和信念。这虽然是个孤儿寻亲记,但从奥古斯特身上一点都看不出悲惨的影子,就算在流浪的时候,就算希望渺茫,他还是以热情迎接生活,以音乐回报世界,就像他从来没想过万一找不到父母。也是,要是心怀希望可以让生活美好一些,那就不要轻易选择放弃它。
记得当初《佳片有约》的介绍里讲到这个故事像是当代的《雾都孤儿》(这里倒是记得清楚),然后我的反应是这肯定是一个悲惨凄苦的孤儿寻亲记。有趣的是,家里书柜上那本厚厚的《雾都孤儿》已经静悄悄的躺了很多年了(似乎与这部电影同时走入我的生活),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开启了,但每次只读到前面几十页,依稀记得是读到奥斯特(名字和电影小主人公还挺像)经历孤儿院的凄苦日子后被送往了一户人家。反反复复,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读完,虽然希望奥斯特能用一个闪亮亮的身世赢得大团圆(真是灰姑娘类的童话看多了,免不了自编俗套剧情),但内心还是觉得希望不大(当年看到奥斯特被遗弃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证明身份的线索真是急死我了),估计《雾都孤儿》应该不是寻亲记而且奋斗史,毕竟狄更斯是反映穷苦百姓凄苦现实的人道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多猜无益,我还是赶紧挑时间把书看完吧。
最后,弗雷迪.海默,真是一张看着就能感到温暖的脸,太符合角色了,影片中他在公园卖场第一次碰到还未相认的父亲时,以琴会友最后依依惜别喊“再见”时的表演简直无法更恰到好处触动人心。小时候是温暖的小天使,现在长大了也是一副纯真干净的面孔。(……不想再吐槽自己了)

晚安,世界
2017.6.3
3: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