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发表8篇区块链稿件,从多个角度介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主管机构,此次的区块链稿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组稿第4篇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战略研究部负责人肖翔编写,题目是““区块链+金融”擦出智慧火花”。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
文章原文可以从以下链接获得:
[http://www.cac.gov.cn/2018-11/12/c_1123700994.htm)
本文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摘要和分析:
“使区块链技术更好更安全地应用于金融领域,并解决实际问题和行业痛点,应该凝聚政产学研多方力量和智慧。”
区块链技术应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行业痛点。如何找到实际问题和行业痛点,一定需要行业内部从业人员的参与。闭门造车似的针对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做项目,肯定会出问题。尤其是针对金融行业,很多产品都是经过几百年实际业务的锤炼才形成的行业规则,解决痛点的前提一定是充分理解这个行业。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从资源投入看,大部分样本机构重视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步加大投入专业人员参与相关研发、应 用等工作。从应用场景看,丰富多元,以信息的登记存储溯源、供应链金融、资产交易、保险为主。从技术架构看,绝大部分以构建联盟链为主,65%的样本机构 采用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实现业务搭建以节省研发时间,35%的样本机构探索开展区块链底层平台自主创新研发。从项目进展看,目前很多区块链金融应用项目是 样本机构结合自身业务痛点,基于区块链技术对已有业务进行的改造,多数项目处于启动实验性验证或者小规模试用阶段。从核心技术看,样本机构使用 PBFT(实用拜占庭容错)的比例达到55%,成为比较主流的共识机制,很多样本机构采用多链架构进行系统设计,从而使其适应更多复杂的金融业务场景,很 多样本机构都将以提升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交易吞吐量作为重点技术攻关方向。”
资源投入层面:重视区块链技术,加大人员、资源投入。
2016年,BAT还没有大规模入场,主要是少数银行和支付服务商从事区块链研究。到2018年底,BAT等头部互联网企业都进入区块链领域。
应用场景层面:场景范围逐步扩大。
1. 登记存储。落地项目代表是腾讯公司和深圳税务局推出的区块链电子发票项目。
2. 溯源。区块链溯源(对产品生命周期进行跟踪)项目已经成为区块链行业的显学。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和众多创业企业都在围绕产品溯源做研究。这项业务的特点是产品流程清晰易懂(和传统的溯源项目在架构上几乎没有区别),创新门槛较低。根据公开资料观察,此项业务的发展趋势是搞技术大融合,将RFID技术、NFC技术、智能标签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集中起来,对传统溯源项目进行革新。
3. 供应链金融。这是另外一项区块链显学。布比区块链一直是这项业务的推动者。这项业务由于能够和实体接轨(汽车制造、大型工业生产),因此受到了企业、政府的大力支持。
4. 资产交易。在2016-2017期间,大量初创企业集中在这个领域,目前仍然有很多数字货币基金及相关项目围绕此领域运行。但是,由于数字货币仍然处于管制阶段,而且很多此类项目经常和传销、诈骗、黑客攻击的新闻绑定在一起,此业务目前还没有进入主流市场。
5. 区块链保险。目前似乎还没有较为知名的项目。目前存在的一些没有行业背景的初创企业的区块链保险产品很难获得有效用户的关注。
技术架构层面:联盟链为主。
公链项目由于其分布式的产品迭代模式和高昂的维护费用,很难针对特定业务进行改进,尤其是在某个公司主导的层面下进行改进。联盟链层面下,不仅可以通过准入限制大幅度降低攻击威胁,从而摒弃公链中为了维护系统稳定而特别设计的复杂公示机制,而且可以自由的根据业务需求、合规性需求对区块链底层协议进行改进。
公链是区块链新技术的试炼场和试金石。只有公链才能吸引最大范围的关注和最高效的研究模式,推进技术的进展。但是,技术的落地并不需要在公链完成。各个行业的联盟链研究将从公链新技术中汲取营养,并将新技术完善、丰富,以便真正能在实体业务中使用。
项目进展层面:以传统业务改造为主,处于实验性验证或小规模试用。
没有实际业务背景,研究只是无源止水。随着区块链行业寒冬来临,很多没有实际业务支撑(资源支撑、技术支撑、行业支撑)的区块链创新企业失去了融资渠道,产品本身又不能实现盈利、甚至不能获得有效用户群体,只能逐渐消亡。
随着互联网头部企业、金融企业快速进入区块链行业,他们拥有的传统业务资源能够给区块链项目的研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充足的展示机会和优秀的人才。在这种行业怪兽面前,区块链初创企业利用1-2年的先发优势积累起来的技术优势显得微不足道。
区块链行业第一波热潮中,很多项目通过ICO和其他融资渠道拿到了大量资金。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还是有可能在巨头入场前建立足够的技术壁垒或者购买足够的技术壁垒。例如,政商关系做的很好的火币网,产品好且已将核心技术开源的imtoken,通过收购“trustwallet”项目而拿到区块链钱包入场券的币安等。
对于还没有入局或者没有获得充足融资的区块链初创企业,除非有非常难以替代的技术优势和非常好的资源背景,很难看到光明未来了。
核心技术层面:PBFT是主流共识机制,多链是扩展性方案,交易吞吐量是攻关难点。
POW机制是针对公链开放环境专门设计的共识机制。目前只有POW机制真正经受过实际考验(2008-2018)。
PBFT机制本质上需要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这是通过特定行业限制来降低攻击威胁。在目前设想的联盟链场景中,似乎PBFT等联盟链共识机制使有效的。
但是,随着联盟链逐渐从实验性验证向真实业务场景过度,“联盟”不再是为了项目落地而“一团和气的联盟”,而是充满竞争、面临黑客攻击的“脆弱的联盟”,PBFT等共识机制能否向POW机制一样承受住考验,还是充满变数的谜题。
“同时,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也存在不少风险。一是隐私性有待加强,同时,用于隐私保护的密码学新技术尚不成熟,如组合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 加密等容易形成数据膨胀、性能低下等问题。二是由于得不到有效监督,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无法保证。三是区块链智能合约存在不确定性,图灵完备的智 能合约过于灵活,一旦有漏洞被利用,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四是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窃取或删除私钥等会危害相关资产或数据所有者的权益。五是 目前区块链架构要满足金融系统可用性与业务连续性要求还有一定难度。”
“隐私保护”是区块链能实际应用的前提条件。
“监管”很重要,但是“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似乎不是区块链技术需要重点关心的领域。没有万能的技术,也不需要万能的技术。
“智能合约安全性”确实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似乎目前对智能合约存在漏洞这个问题过于敏感了。代码存在漏洞是计算机行业的常识,程序开发行业诞生也就短短几十年,研究者已经提出了适用于航天业的漏洞检测机制和代码安全开发机制。所以,智能合约安全一定是一个前途光明的产业。但是不能因为极端案例,而忽视智能合约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密钥安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公钥、私钥、助记词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太复杂了。
“在政策监管层面,应加强研究,密切跟踪,重点关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对现有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区块链监管在区块链行业中有重要地位,值得深入研究。执法权一定是监管机构的,但是执法所需的监管技术可以是由研究机构、甚至是创业企业提供。监管技术将伴随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不断革新,这块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一个更有活力的研究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