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主管的《网络传播》杂志发表8篇区块链稿件,从多个角度介绍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作为重要主管机构,此次的区块链稿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组稿第5篇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委员于佳宁编写,题目是“区块链在实体经济中的落地”。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区块链技术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文章原文可以从以下链接获得:
[http://www.cac.gov.cn/2018-11/12/c_1123700992.htm)
本文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摘要和分析:
“区块链通过“交易上链”,可以为产业解决一些“小问题”,帮助实体经济实现降成本,提升协同效率,打造诚信环境,引导金融“脱虚向实”,加快服务实体经济。”
区块链的核心操作是“交易上链”。通过将“交易”记录在链上,使“交易”内容具备不可更改、不可伪造的特性。这些优势使得区块链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达到降成本(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去中介的信任机制,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基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便捷、可靠的信任环境,可以有效避免违约、抵赖等行为,提升协同效率),打造诚信环节(区块链技术具备的数据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性,使得诚信记录的管理在技术上避免了违规操作、黑客攻击等破坏,使得诚信环节变得更加有公信力,提高了实用性)。
“第一,区块链将发挥“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为实体经济降成本”的作用。”
实体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形成了粗放式增长的问题。目前,实体经济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向上增长的天花板似乎已经能看,在此时研究降低成本,提高协作的方式正满足了当前的契机。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都是在现有业务上挖掘潜力,提速增效。区块链技术在当下环境正适逢其时。
“第二,区块链将加速构建诚信产业环境,实现金融脱虚向实。”
信用是黄金,但是达成信用却很难。目前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可以实现信用,但是代价很高,以至于不能覆盖最需要信用的群体。
区块链供应链领域的研究最能说明此项问题。头部企业有足够的信用背书(国企身份背书,政府机构背书,大型固定资产背书),以至于能够很容易拿到融资,甚至是拿到多余的融资(几年之前各种行业的国企纷纷投资房地产行业似乎就是这种问题的体现)。而真正需要融资支持的供应链下游企业,即使有足够的应收账款,也由于“应收账款”在多级传导过程中逐渐降低了信用层级,以至于无法获得银行授信。
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重构供应链流程,一方面供应链流转的全过程永久可靠记录在公开的账本中,避免了整个链条中任意一方出现数据伪造、抵赖的现象。另一方面,利用区块链自动执行的特征,“应收账款”在多级传导过程中能够避免中途设卡、中途违约等现象,使供应链整个环节的各个角色都能够获得可信的金融保证,使其能够获得继续的融资服务。
在经济转型期,通过采用新技术让数量多、体量小、覆盖面广的小企业撑过寒冬,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区块链技术在促进产业发挥方面,有三点发展趋势。”
“第一,区块链技术未来将全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第二,区块链将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第三,区块链技术将打造平台经济的升级版。”
区块链技术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方面是政府层面的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也是处于早期阶段的区块链技术得以发展的一个渠道。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虽然其具备的去中介信任的特征使其成为各个行业广泛关注的热门技术,但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存在可扩展性、隐私保护、安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足以独立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应用方向。通过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具有实际行业背景的现实业务,区块链技术将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和试错机会,区块链技术有机会在服务实际行业的同时逐渐弥补各项短板,甚至是发现新的需求和应用方向。
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的关系也是本文的一大贡献。文章将“TOKEN”定义为“一种技术要素,是区块链技术体系内的一种记账符号,具有快速流转、自动结算的作用,可以实现用户与平台所有者共享平台价值的增值。”。这种思路将“TOKEN”从狭义的“数字货币”剥离开来,体现了其本质技术特征。即使不作为敏感的金融资产,“TOKEN”作为一种具备“快速流转、自动结算、安全可靠”的记账机制,完全可以合规的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