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在《道德经》中,老子如是说,对知识的作用,表面看来老子是消极的,即使能做到明白四达,阅尽天下事、览尽人心,也务必也未必就是“知”的终极目标。
使有什百人之器毋用。
老子如是说。
明明有非常非常多的工具、先进器具却不使用,这是一种怎样的取舍勇气?
因为这“什百人之器”可是知识、智慧的结晶呀。
解思量,竟发现,老子何尝不是在昭示着我们:要回归,要内省?!
人,有了一定阅历,到了一定年龄后,就该从“主外”向“主内”进行战略转移。
不管如何转移,“求知”绝对该一以贯之。
这是这次读书会共读《道德经》的一大感触和收获吧。
再结合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谈及“思维和思维课”这部分内容中第77节说,应该创设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把他们带进大自然中,让孩子们在自然界旅行中获得从具体现象中抽取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这里其实就是要让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与生命相关联,不能一味的讲知识,而要给到孩子们认知,在底层逻辑上下足功夫,才能有可能从直观中抽象出一套基本技能来。
这是课外的功夫,课内则要抓好基本知识。
如此以来,基本知识加基本技能,“双翼”在肋侧生成,孩子们就拥有了在知识的殿堂里、在生活的海洋里飞起来的能力和可能。
如此,求知之路不再暗礁遍布,做学生、做学问更能刷出成就感和存在感来。“升级、打怪”考高分,毕业职场顺溜溜……
这应该是成人对孩子们的最大所求吧。
孩子们最终也会加入成人行列。
然后呢?
求知(读书、学习)的终极目的到底在哪里?
这是一种小伙伴们头脑风暴(思想碰撞)之后的共同bug。
夜已深,小伙伴们陆续离开,华云我俩边走边聊,继续刚才未尽兴的话题,读书、求知所谓到底是啥?
更忙了吗?身边不少人跟拧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功不唐捐。
只为闲散点吗?换得“坐稳”了舒适区之后的“躺平”?
云淡风轻吗?
……
秦姐曾说过,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
也许,用减法,学放下,活出几分人间清醒,再加一味难得糊涂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ed2a834183a0214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