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能力,即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正是因为我们可以思考,才能有别于事物和动物。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梭罗说: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凭借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客观地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 Self - paradigm )。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以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地图。
事实上,我们如果不能客观地考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就不能理解他人感知他们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无意间就会把个人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内心却还觉得已经很客观了。
时下盛行的社会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否认条件作用的影响巨大,但并不等于承认它凌驾于一切之上,甚至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实际上根据这种流行看法而绘制的社会地图一共可以分为三种,也可以说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用来解释人性的三种"决定论",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一起使用。
(一)基因决定论( Genetic Determinism ):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一个人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他先祖的 DNA 中就有坏脾气的因素,又借着基因被传承下来。
(二)心理决定论( Psychic Determinism ):强调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你总是不敢在人前出头,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那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经历分不开的,因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赖他人时受到的心灵创伤,忘不了小时候因为表现欠佳而遭遇的惩罚、排斥和与人比较的感受。
(三)环境决定论(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经济状况乃至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
这三种地图都以"刺激一回应"理论为基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关于狗的实验。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们会受条件左右,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那么这些"决定论"地图的准确性和作用如何?能否清晰反映人类真正的本性?能否自圆其说?是否以内心的原则为基础呢?
出生于奥地利,20世纪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感人事迹可以帮助我们回答上述疑问。弗兰克尔著有《生命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等书。
弗兰克尔是一位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影响的决定论者。该学派认为一个人的幼年经历会造就他的品德和性格,进而决定他的一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修行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将内心的自由种子培育得日益成熟,直到超脱纳粹的禁锢。对于物质环境,纳粹享有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享有更伟大的自由——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帮助他实践自己的选择,超越纳粹的禁锢。这种力量感化了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帮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了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选择的自由包括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 Self - awareness )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 Imagination )",即超越当前现实而在头脑中进行创造的能力;"良知( Conscience )",即明辨是非,坚持行为原则,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独立意志( Independent Will )",即基于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但是由于人类特殊的天赋,用计算机程序打个比方,人类可以自创程序,完全不受本能和平日训练的制约,因此动物的能力有限,人类却永无止境。但是如果人类也活得像动物一样,听命于本能和后天环境,凭借着集体意识行动,最终也会受到限制。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来源是对动物的研究,比如老鼠、猴子、鸽子和狗,以及精神错乱的人类。这种实验因为可以掌控和预测,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调查的标准。但是人类的历史和自我意识却告诉我们:这种人性地图根本就没有如实反映原貌!
人类独特的能力将我们与动物完全区分。对这些能力加以开发和锻炼,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我们独具的人类潜能。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自由选择就是我们最大的能力。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了人性的这个基本原则,并用其绘成了一幅精准无误的地图,由此发展出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环境中都应具备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习惯——"积极主动( Be Proactive )".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责任感( Responsible ),从构词法来说是能够回应( Response - able )的意思,即选择回应的能力。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消极被动的人还会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理智胜于冲动,他们能够慎重思考,选定价值观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内在动力;而消极被动的人则截然相反,他们感情用事,易受环境或条件作用的驱使。
但这并不意味着积极主动的人对外界刺激毫无感应,只不过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选择对外界物质、心理与社会刺激的回应方式。
已故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圣雄甘地( Gandhi )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可见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放任这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平庸之恶"阿伦特提出了一个见解,她在艾希曼身上发现了一种"平庸性"。在她看来,艾希曼并不是戏剧和小说中那种复杂而有魅力的反派角色,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伊阿古、麦克白或者理查三世。艾希曼并不残暴,也不是恶魔。但他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浅薄","不是愚蠢,而是匪夷所思地、非常真实地丧失了思考能力"。这就是艾希曼身上的"平庸性",实质上是一种"无思状态"( thoughtlessness ),就是不思考。
这才是"平庸之恶",或者说恶的平庸性的独特之处。通常我们谈论道德,一定免不了要涉及动机。要论迹(行为),也要论心(思想)。邪恶的人一定是有作恶的动机或者主观故意,犯下的恶行越严重,就说明他的图越坏。但在阿伦特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罪恶,它不是从自身的邪恶动机出发的,而是因为放弃了思考、丧失了思考能力而作恶,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