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月的复盘中,我信誓旦旦地设定了12目标为3:
- 行业基础(数据、趋势、案例)
- 哲科思维(熵增定律、人文科学)
- 人力资源(含3张表)
到今天为止,刚好过去了一半,目标完成情况是:
目标1未完成,目标2完成了熵增定律的学习(未做笔记),未完成人文科学,目标2未开展。
仔细看,12月我没有太多工作,基本上工作日的大多数时间都可以用来学习,而我每天也是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开始,我以为是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做得不好,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引入了艾维利工作本,发现基本上每天都不能完全完成既定的目标;
每天的上午很懒散,到了下午三四点有点紧张,怕完不成目标,又怕家人老说我回去那么晚,陷入久久的自责和空虚;
时间管理方面很容易走神,很容易被无关的公众号文章吸引;
阅读30页+的深度文本很难抓住重点,看完2遍还是复述不出来;
于是,我思考这背后的本质。
一直以来,我都有点拖延症,重要学习和开创性事情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原因是我很难理解深度的内容,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却收效见微。我从14年开始计划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到现在也没有读完过一遍。今年我买了30+本书,读完的却只有5本不到。我一遍遍整理重要的文档,一次次浮窗微信深度文章,一次次翻开经典中的经典,却没有能够把他们吸收、应用,然后清楚大脑的存储。
他跟我说过,笔记可以处理缓存,清理多任务,让我们专注于新任务——阅读,而不是记忆。
如此看来,没有着手做笔记才是学习抵消没低效和挤压学习内容的关键。
没做笔记又是感觉自己没有完全理解,没有理解是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
关于读书方法,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读书只需注意2点: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须读2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关于做笔记,并没有必要在完全理解之后做。需要理解2点:第一,第一本笔记本质量一定不会太高,不可能做到抓住重点又简洁明了;第二,做笔记本身是内化知识和清理多任务的过程,每天接收内容那么多,不内化就白学了,不清理多任务脑子会炸的,也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因此,做笔记这件事,是每天都要进行的,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学完马上就要记。
我想,读报告、读演讲稿、学课程也是如此。关键在于多阅读、速笔记、常复盘。
有余力时,还可以学一下樊登、李善友关于读书和学习方法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