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风控管理是金融活动的核心,我国的金融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信贷驱动属性。亿欧智库预测2020年金融科技市场规模将达到245亿元,其中智能风控75.9亿元,占比31%。智能风控市场规模巨大,是未来金融科技公司集中发力的市场。
2.智能风控发展现状及背景
金融科技产业经历了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时代,随着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各类智能金融应用出现,金融科技逐步进入智能阶段。电子化和信息化为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升级提供了条件,网络化和移动化为金融科技的渠道及实现带了革新。央行2011年颁发第三方支付牌照是金融网络化的标志事件。
传统的风控环节存在信息部队称、成本高、时效性差、效率低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旺盛的信贷增长。金融科技极大促进了智能风控的发展,目前,贷前审核、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等环节存在不同的痛点。
智能风控与传统风控的互补与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技术: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智能化风控;2)应用: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链条自动化的同时,促进风控管理差异化和信贷业务的人性化,实现降本增能提效。
3.风控业务--个人篇
个人信贷单笔数额小,数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传统风控主要通过客户历史信用信息和个人消费情况进行风险评分,而金融数据一般呈现分散化、碎片化等特定,真实有效的信息往往难以获取,信息不对称性难以消除。
3.1 贷前
贷前风控是整个信贷流程的基础,直接影响信贷业务质量。信贷风控旨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性,首先体现在贷前的信息收集与整合过程,收集的信息越充分,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贷前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审核、身份认证、反欺诈、征信、授信五个环节。
审核:传统的贷前审核依赖人工审核和专家经验,在特征工程上重劳力,而当下高维、非结构化、高度分散的数据环境下,知识图谱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筛选,甚至完全实现自动化审核和评估,有效减少风险。
身份认证:传统线下身份认证依据提供的身份资料进行实名制认证,随着线上信贷业务发展,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模型的应用,实现身份的自动识别。
反欺诈:贷前欺诈主要是案件欺诈,利用人工难以实现规避。反欺诈已成为金融机构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与数据商或第三方机构合作,实现数据与技术的互补,提高欺诈案件的识别率。
征信:按照一定规则合法采集企业、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成个人的信用报告。国外个人征信企业启示:数据、技术和分析能力会成为影响征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是企业商业模式能否成立和获利的决定性因素,甚至成为企业壁垒;将有限的资源利用到特定的市场中,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国内个人征信机构发展困难:央行征信报告获取难度大:目前主要是银行和一些持牌金融机构能够查询,非持牌金融机构不能查询;互联网金融公司客群与银行的差异较大,这些用户没有征信报告;小额分散的信贷需求需要快速响应,传统风控技术无法支持你,失效性差和手续复杂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授信:依据征信信息,信贷机构为借贷人提供信用担保,按期限分为短期授信和长期授信。
3.2 贷中
贷中风控实现对在线交易进行防冒和欺诈识别,对借款人进行实时监控,有效防范和控制欺诈交易等贷中风险威胁。贷中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信用评分、风险定价、审批、交易监控和交易反欺诈五个环节。
信用评分:以一套相关指标体系为考量基础,标示出个人偿付贷款能力和意愿的过程。传统金融机构使用FICO评分衡量用户信用风险,随着大数据对征信体系的补充,信用评分模型实现差异化。
风险定价:通过放贷成本和基准利差建立风险定价体系。传统风险定价主要参考征信、流水等线下数据,智能风控应用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个性化定价,提升边际效益。
审批:依据借款人信息、放贷机构的贷前审批意见和信用报告等报告决定是否放款。
交易监控:对贷款流程中潜在或者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监控,以预防坏账和交易欺诈。
交易反欺诈:交易欺诈是针对信贷业务发生时的第三方欺诈,以往交易反欺诈系统由于数据库技术限制,只能实现事后风险识别和管控,时效性差。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反欺诈模型,可以识别可疑交易、降低欺诈损失。
3.3 贷后
4.风控业务--企业篇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