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的脑子也像这阵春雨一样,思考个不停。通过不断地阅读别人的文章,反复的追问和思考,有些混沌的概念和认知逐渐变得清晰可见,我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3月我拍的油菜花这个月从6号写完那篇《朋友和模特一样,都不需要太多》开始,感觉这一个月想通了很多的事情,对于很多问题的认知都上了一个层次,翻新了。
关于友情
以前我觉得认识人越多越好,这都是潜藏的人脉啊!后来我却不这样认为了。关于友情的认知可以查看《朋友和模特一样,都不需要太多》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
后来微博上复旦老师讲课说“朋友是无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但是我那时又总结不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直到我看到《人际关系中高开低走的人,都是交浅言深》,我觉得这篇文章就是我对于友情目前的认知。
经营起稳定的人际关系,靠的还是老一套的三板斧:坦诚、真挚、境界、实力。
坦诚、真挚是基础。朋友不是互相讨好,而是求同存异。礼貌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露锋芒地表现自己的个性,你会得罪那些只要表面好看,交人从不走心的伪社交达人,却能收获三观相合的真朋友。
境界、实力是进阶。想跟大咖做朋友?不要去强行讨好、硬拉关系,给自己时间,在社交之外下功夫。你的见识多了,自然能交到高境界的朋友;你的实力强了,自然可以进入大咖的视线。
作家刘震云论长久的友谊,谈到两点:三观要比较相合、利益要有所互补。
坦诚、真挚、境界,是三观,实力是利益。
是的,三观要比较相合、利益要有所互补。前者和后者缺一不可。
所以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毕竟你们不在同一个频率。也不用担心因此而失去一个朋友,时间才能告诉你谁是你真正的朋友。
关于爱情
看到剑圣喵大师的《别洗脑了,给单身狗条活路吧!》忽然间顿悟了:在恋爱里,过度地依赖一个人,去对方身上寻找安全感,尤其是女孩,不仅不给对方自由空间,连自己的空间也要用爱情塞满,这样的女孩一定是悲哀的。为那些活在童话故事里的女孩感到悲哀。(写了一篇《爱情里的两碗毒鸡汤》)
这个月知乎还有篇帖子很热,“为什么现在男生普遍不追求女生了”,也是讲关于爱情的。
当将这些细节联想到一起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之前在天涯看的一篇帖子,里边一个很成功的老大哥说他结婚前,短短2年处了不下20个对象,最终他选择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文凭最高的,不是家庭条件最好的,不是工作最理想的。他选择的是,跟他相处最不累的。
是的,相处不累。意味着两人有共同语言。
所有的男女关系最后走向失败的都是什么原因?一个字:累。
为什么?
我达不到了对方期待的要求或者对方达不到我期待的要求。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没追上,那是因为不符合对方的要求,最后追了很久,你觉得累,放弃了。死皮赖脸地最后追上了,可是你自己最后也放弃了,因为在追的过程中你妥协了很多东西,当追上了,你想做自己,发现需要继续伪装,你做不下去了,你觉得累。一开始两个人热情似火的在一起,最后发现性格志趣多不相符,要调整自己或者改变他人,最后也结束了,也是因为累。两情相悦的最后成为了天底下最熟悉的陌生人,可能归于家庭的原因,也可能归于距离的原因,最后结束了,也是因为累,因为家庭也好,距离也罢,它带来感情的附加重量带给了一方或者双方累的感觉。
而最能走向长远的关系恰恰是在这段感情里是两个人保持自己最原始的本色,他们不需要将原来的自己改变多少从而去适应这段感情。
所以男女关系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是相处不累。
和你在一起感觉很舒服,那就对了。这个不累,这个舒服,我认为首先暗含着就是三观的一致,对于人生的看法,事物价值认知的一致,这一点是所有融洽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至于性格或者是其它的,在于对方是否介意,在于你们的改变是否能为对方所接受。
比如我想叫你早上出门画个眉,你觉得这件事情很简单,OK呀!于是你做了,我们在这件事上就达成了统一,相处不累。如果我继续讲,我想叫你隆个鼻子,你觉得这个太夸张了,不想干,并且和我吵了一架,于是便带来累的感觉。只要一方有坚持,势必给这段感情带来累。所以才有人说好的婚姻就是和稀泥,是妥协和爱。因为这根本是在营造一个不累的相处模式。
曾经有个人对我这样讲,等到你和某个女生相处觉得不累会感到温暖,就算是很好的对象了。其他的要求到时候都被温暖这个词冲跑了。
我想她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读书
原来认为读书是在弥补知识的欠缺,视野的狭窄,看法的偏颇和认知的缺陷。是对事物认知体系化、客观化、全面化的过程。
短短几天,我就颠覆了原先自己的认知。以致我现在看到之前发微博关于“龙应台谈为什么要读文史哲”中的说法时,朋友评论我境界真高,我居然有点觉得好讽刺我自己。
因为我现在觉得读书是为了掌握知识,让知识发挥作用,提升个人竞争力,帮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赚到更多的钱,改善我们的生活,心情更愉悦,形成个人影响力等。(写了一篇《读书要做一件什么事》)
这个回答也许更实际,更接地气,同样也更俗了。
我现在认为读书不是补短板,是将长板变得更长。
彭小六说的好:
天天谈学习,却不想着如何赚回学费,你年纪轻轻,你就陶冶情操,天天抱着诗歌哲学(不是它们不好,是还没到时候)
我说你最大的成本不是书的价钱!读书最大的成本是你读这本书要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你为了尝试书中的方法需要花费的机会成本啊。
我希望我继续读书,但同时能把我的学费赚回来。那些诗歌哲学等我攒够了足够的钱后,留给我老年的时候再去做。
同时我觉得现阶段应该少读一些文学作品,毕竟文学小说类的作品只能丰富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加深对人性的理解,说来对你的发展裨益不大。当然如果你的目标是写小说,提升你写作的文采那又另当别论。
关于写作
16年4月底写了《写作,是为了什么》。
这个月写了《重新定位写作这件事》和《如何通过写作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关于写作这个东西,写什么?如何写?自己有时候也在反复思考,但唯一不变的是表达,可能是一种情绪,可能是思考,也可能是纯粹的记录。这都是想表达的欲望。
关于人生,关于努力
关于人生的意义在于何处,这个问题自己从大学就开始思考了。
直到看到陈独秀先生所讲的“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当时觉得人生的意义也莫过于此。
现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有能力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于不断奋斗,不断努力,不断地超越自我。从而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快乐。
原来认为生活过的开心就好,但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又何谈真正的开心呢?那是一种欺骗内心的开心罢了,是一种妥协的开心罢了。
你幻想着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却止于想法。
扪心自问你最想要过什么生活?
咪蒙这样讲:
有人想要名留青史,而我只想要一时风光。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到钱,这就是上等人生。
她做到了。
努力去拼一次,看看能不能翻身。
实在不行只能用这句话安慰自己了:凭你现在的努力,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简书彭小六32岁的年纪才达到了今天这般成就,但这段工作的时间,他从未放弃过一件事情,就是读书思考。我现在才25岁,不读书10年之后还在这个地方,读书10年之后就未必了。
傅盛在16年年会演讲:为什么他要不顾一切的努力?因为我终于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你只有真正努力过,你才知道这个世界长什么样。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真实的存在。
我也想看看这个世界长什么样。
如果有天我们湮没在人潮之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要活得丰盛。
我不希望你老去的时候,一无所长还和我讲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努力了,肯定能取得不得了的成就。
放屁,你只是想了想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