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儿时开始学习作文,老师就强调,写作一定是细致的活儿。于景色,于人物的描写,要有远有近,有整体,有局部。包括老师推荐的范文,在“刻画”一道上,都颇见功底。
随后又读文言文,似乎极少见到细致的描写,都是只言片语把事情交待清楚就行。对于容貌的描述,“增一分,减一分”这类,已经是千古极致。
再读演义小说,又多见套路式的写法,如“剑眉星目,唇若点朱”之类。
套路并非不好,至少可以统一形像。例如关二爷,但凡华人供奉,甚至是影视作品中,红脸,丹凤眼,三络胡须,绿袍,青龙偃月刀这些元素全部是标配。可以这么说,华人圈见过关公画像,无须介绍,就知道是谁。
但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比较推崇让读者通过理解文字来逐渐搭建人物型像。余华是此中高手。他的作品,基本都是用直描的方法,难见细膩。但是读完书,许三观,富贵,李光头这些人物已经在读者脑海中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但这不是就此否定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只要情节需要,不是公式化的描述就可以。
但凡可以定型,为世人公认的,是神格。上帝,真主和菩萨,就是如此。关二爷在华人文化中也是神格化的。
人格是复杂的,文字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写作时,给读者留出想像的空间,让其有“脑补”的快乐,是我较为认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