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发现,在我们身上经常有这两种效应:禀赋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这两种效应经常会让我们无法改变,阻止我们进步的步伐!
禀赋效应,又称“厌恶剥夺”,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大于我们失去这个东西时所认为的他的价值。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心的出门了,开心值100,这时我们捡到了100元钱,我们的开心值就会变成150,但是突然我们把这个100元钱给丢了,这时,我们的开心值一下就会降到75,比原来更不开心。
除此之外,禀赋效应表明,我们更愿意去规避风险,而不是追逐利益。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工作,我们需要投资一部分小钱,虽然有很大的风险,但要是成功了,就会获得非常大的利益,我们更倾向于节省这笔小钱而不去冒很大的风险。所以呢,我们会因为禀赋效应而不敢行动,或者深陷于不必要的烦恼。
沉没成本就是说,我们本认为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丧失了其价值之后,我们依然还在做,因为我们付出了成本,我们不愿意白白花费这些成本,于是就执着于沉没成本!举个例子,比我们买了一张电影票,要看电影,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价值,但我们通常还是会花费时间坚持看完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在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上,也就是说,我们在浪费了金钱之后,还继续浪费我们的时间,这就是执着于沉没成本的代价!
以上两者是研究发现的两个理论,我们为什么懂得一些道理却做不到,则有下列几个主观原因:
首先,我们叫心血辩护,也就是我们会为自己付出的心血辩护。我们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因而我们往往很难放弃。
其次,我们叫系统辩护,也就是我们对我们存在的环境、社会制度和体系等等进行辩护。我们会认为他们是合理的和正确的。因为所有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们也这样做。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中的合理,意思是符合道理,符合道理,并不等于正确,符合义理才是正确。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存在的东西,它必然是有原因的。当我们知道了他的原因,我们就要做出改变,让它变得更好。对于系统辩护的执着也会使我们难以做出改变。
最后,有很多人会给我们一些建议和教训,尤其是长辈,她们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怎么做就会达到理想的目的。但是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有一个梦想,然后我们就会有计划,在计划的最开始,我们就有了动机,很多人会根据别人的建议制定计划,然后根据计划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这个计划到底是否能达到目标,而且,在我们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偏离。这些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导致我们难以实现目标。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了理论和原因,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天性缺陷,那么我们首先要时时警醒自己,其次我们再去看如何做进一步的改进。
康德说,我们应该把人看作是一种目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有一个在线课程的老师,它要教一些学生。他的课程就是初级产品,他的学生是终极产品,他的课程是工具和手段,他的学生就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说,他要通过课程把学生教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而此时他的利润就成为副产品。如果另一个老师,学生爱听什么他就讲什么,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那么此时,他是把利润看成目的,而把学生看作一种手段,这样的结果,我们是不想有的!
同时,我们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学习是为了学会学懂学透而能够应用,此时考试过关就成为一种副产品。如果我们把考试作为一种目的,就会导致虽然考试过了,但是不一定学会了。我想,出现社会缺人才而是有非常多的大学生无业可就的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此了吧!
我们知道,社会上主要有这几种职业:具有创造力的CEO,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士,具有管理能力的公司经理和高管以及劳动者。其实,具有专门知识加上有一定管理能力,一般就能够成为CEO。我们在学校学了专业知识,同时平时也会涉及时间管理和信息管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工具型知识,但是这些工具型知识背后都可以抽象出关于管理的理论,如果我们把学习作为目的,而不是把考试作为目的,一般来说,我们是可以抽象出这种理论的。所以说,如果我们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类知识和管理类知识,那么除了劳动者以外的职业,我们都可以从事了,也就不愁找不到工作!总之,去理性学习和思考,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背后的抽象道理,这样,一通百通,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
总结一下,禀赋效应和沉没成本,心血辩护和系统辩护以及别人的好人好意可能会让我们难以做出改变或者走向错误的地方,所以我们要理性思考。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清目的,探索本质,不要舍本逐末,把副产品当成了目的。
附:这是我听了CCtalk课程平台上的葛旭老师的课程后有所启发,然后做的总结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