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有个节目叫《简牍探中华》。为什么用简牍来探索中华文明?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而简牍是我们汉字最早的载体,从商周一直到汉晋,使用了有2000多年,也被称为简牍时代。
什么是简?简就是细长条的竹签,在上面可以写一竖列的字。为什么用竹子做原料?因为它多、便宜,分布也广,而且很容易做成竹签子,顺着它的纹路切一下,它自己就能破开。可谓是绿色环保,携带方便。
因而简书的简,就不光是简简单单的意思,还承载着汉字最早的那束光。
在不生产竹子的地方也用木简,那就比较费工了。
从很多地下出土的战国简、秦简里就可以看出它的样子。通常也就是一毫米厚,五毫米到一厘米宽的样子。因而一枚竹简是很薄很轻的。不是我们想象的像快板那么厚。
比如有些影视剧,或是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里演员表演拿的那个简册,看着特别的厚重。当然那是有表演夸张的成分。我们不要把古人想的很笨,其实古人比我们聪明的多。
把一根根竹简用细绳子连起来就是简册。有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韦”字大多解释为熟牛皮做的绳子,但实际的考古发现中从来没有见过用牛皮绳来连的简册。
这个“韦”字,可能也是个通假字,加上绞丝旁就是经纬的纬,指的是横向的编绳。这么解释更合理一些。
什么是牍?就是长方形的木片或竹片,从它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也叫版或方,它就不是一竖列的字了,而是几竖列的字。比如九九表、一封信、一篇简短的告示。
我们都背过的句子,无案牍之劳形。意思就是办公桌上没有看不完的文件,这是很多人最怕的文山会海。这里的牍就是当公文来讲。
除了简牍以外,绢帛也能用来写字。因而常说简帛、竹帛,但绢帛比较贵重,成本价太高,一般人用不起,写错了也不好修改,因而实际生活中用的并不多。
古代掌管文案的官吏也被称为刀笔吏。这里的刀是指书刀,专门用来修改错别字的,而不是用来刻字的。删除的删,从形体结构就可以发现它是一个册加刀,意思就是用书刀在简册修改错别字的意思。
说到这里有人提出了问题,甲骨文、金文不是最早留下的文字吗?那么乌龟壳、牛肩胛骨、青铜器不就是最早的载体吗?这个就是幸存者偏差。
甲骨文的内容是当时的商王算卦的记录。比如说明天会不会下雨?用不用打仗?祭祀祖先是用牛呢还是用羊?但他不会说商朝之前有没有夏朝?这也是很多人质疑说甲骨文里没有夏朝的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