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感人至极的故事,看完之后怎能不叫人潸然泪下!
文中先写范式与张劭两人是朋友关系,范式在两人太学分别后许下两年之后会再来寻张劭的承诺。在约定的日期即将到来之际,张劭与母亲说了两人的约定,其母表示并不相信,但张劭坚信朋友会如期而至,果真范式遵守了约定。后张劭病重,其“生友”每天都来看望他,可范式临死前说遗憾不能见到“死友”。张劭去世后,范式有一次做梦梦见张劭,得知张劭去世的消息,立即赶去为朋友奔丧。张劭的棺材迟迟不肯进入墓穴,直到范式赶来吊唁后棺材才肯进入墓穴。
这样的友谊难道不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吗?读到“行矣元伯,死生异路,永从此辞”这几句,仿佛看见张劭的灵魂从地上冉冉升起,渐渐往高处飘去,面现喜色又带着不舍看着自己的死友。他的期待没有落空,同时也欣喜自己十分有眼力,认识这样一位“死友”,而老母的丧子之痛由此得以慰藉。
“死友”这个词我是第一次看到、第一次听说,这样去形容朋友关系当真是奇怪。但是看完这篇故事之后,当真是觉得这个词用得太好了!什么是死友?死友就是交情甚笃,至死不相负的朋友!
情义至深处永远与生死相连。如果一段情义至深,但却从不联及生死,总归是寡淡了。我们此生最绕不过去的,唯有生死。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很多事情,但毕竟大不过生死。在生死面前,我们愿意与什么人相连呢?这就是“死友”的意义。是谁会让一个人在入穴前还在等待?是一定要见最后一面的朋友,是“死友”。我活着时相信你定下的每一个约,死了依然相信你会送我最后一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说的不仅仅是爱情,它也是惺惺相惜的友情。我曾经对你说过,要生死聚散,那必定会遵守这个诺言。在所有交付性命的感情里,都看透了死生之间茫茫的人世、都穿越了生死的屏障,最后,我们终将“死生契阔”。
说来,总归还是一个“情”字。感人的是范式与张劭两人之间的友情,我们被他们的情所打动。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也不必太在意,至少他们的友情让我们这些千年后的后人们感动过。在思考生死的时候,我也不禁会开始思考:有哪位死友会对我做最后的告别?活着,我们愿意和谁虚度时光;死了,我们愿意和谁生死相望?“死生异路,永从此辞”、“良久契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心里没有一个像范式这样可以相送自己或者隔着生死也来相见的人。送葬者千人,真正要的,也只是那一个,只等那一个。
《搜神记》故事很多,看似庞杂,但涉及的情义和生死,竟出奇的一致。今人读《搜神记》,和古人读它,心境终归不同。然而,我们大可以放下所谓的“封建迷信”的标签,仅以一种单纯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美幻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