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习惯了给人贴标签并形成刻板印象,他是内向的,肯定就不爱说话;她是幽默的,她的生活肯定特别有趣。
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既不能科学评价别人,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比如《奇葩说》中呆萌的颜如晶,被蔡康永高晓松赞誉为“为辩论而生的辩手”,每次站在辩论舞台上就能迅速开启“高能辩论”模式,伶牙俐齿让对手都缴械投降。但日常生活中的她其实是个非常内向不善沟通的人;
又好比星爷,大家都知道戏里戏外的他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这个有着极强表演能力和幽默能力的喜剧之王,平日里却是个很少笑甚至略带忧郁的人。
同样的事情也在我们自己身上上演。你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身上看似不可改变的性格特点也会重新组合,唤醒出第二人格?
01
当我们在讲性格的时候,通常是在讲“固有性格”。它更多来自先天,也包含后天受环境、经历等影响的个性,比如常见的内外向的区分。
然而,除了自己多年下来相对稳定的性格之外,每个人还有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性格角落,那里藏着根据不同场景而灵活变化的个性,人格心理学家 Brain Little 把它称为 “自由个性”。
02
“自由个性”常常是和具体的目标挂钩。例如上面提到的,颜如晶为了打赢辩论赛,是可以突破自己内向的固有性格,表现出自信而雄辩的一面;周星驰也可以为了电影事业激发出自己的喜剧细胞。
人在特定的场景下,尤其是当这个情境对实现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时,就会做出与“固有个性”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而这种“自由个性”,是可以锻炼与培养的。
简单来说,如果你具有很强的“自由个性”转换能力,就像体内有个开关,能根据不同场景调取不同的性格,表现出强适应力。因此,哪怕是内向的人,也并不需要强行逼迫自己变得外向,只需要找到那个开关,并且知道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上就好。
探寻自己的“自由个性”,并有意识地锻炼它,将有助于个人事业的开展。我们完全可以在做自己的同时,选择性地“不去做自己”,以换取生活和工作的双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