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画家王银祥的画室,就像走进了艺术殿堂。客厅、画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字画,书橱里塞满了书画论著和文学名著,还有数不清的获奖证书和奖杯,画室案头一幅墨迹未干的山水画正散发着淡淡的墨香。王银祥思维敏捷,与记者的交谈中,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艺术的陶冶和欣赏中,如沐春风。
王银祥:从老山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书画家"绘画是我最大的乐趣。" 王银祥微笑地说,回忆走过的路,都有坎坷,但不论境遇如何,他都没有放弃书画事业。他始终认为,书画是最容易普及的艺术形式,人们直接用眼睛来"读",就能看懂一幅画,不像文学作品,要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才能读懂。在远古时期,绘画艺术就已经存在了,比如陶器、石器上的绘画,都能给人民群众直接的视觉感受。"我之所以选择画画,就是因为它是最接近人的心灵艺术。"
王银祥:从老山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书画家王银祥1966年出生于鲁西一个贫穷农民,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造于中国美协国画高研班;受教于霍春阳、方成等书画名家,系山东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分会会员、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创作室特聘画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他的国画、书法、漫画作品造诣深厚,是国内外书画界享有盛誉的书画艺术大家。他不仅为创作了无数的书画优秀作品,还在培养和发现美术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
王银祥:从老山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书画家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读书读到初中就辍学,到一家砖瓦厂做工,那年年仅16岁;当知道县城文化馆举办一期美术学习班,他把一年辛苦攒下的工资,交了学画的学费。1986年,王银祥参加了老山防御作战,在猫耳洞中,虽然受学习条件的制约,但王银祥从没有间断文学和书画的创作,1986年他创作的国画《自强不息》获得济南军区前卫书画展优秀奖。他用手中的画笔,反映战斗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曾多次在军报刊登作品,深受战士喜爱。
王银祥:从老山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书画家参加工作后,王银祥选择了学习中国传统书画。书法研习"二王"碑帖,国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等古代画家的作品,他说,临习古人书画,就像与古人对话,和古人进行交流,先要以古人为师,把古人的艺术学透了,就可以与古人为友。传统的书画艺术,都是经过了多代画家继承和思想家的鉴赏,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几十年的磨砺与探索,使王银祥对中国画有了自己的认识,他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的中国画的创作心得:首先是"义",指的是画家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有义,才有真性情。他的"义",就是以人为本;其次是"意",就是抒情达意,表现画作的意境和意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趣;第三是"艺",是指画家的技法和素养。艺术家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社会知识。第四是"益",就是作品能给人们美的享受,有所思索。一幅画,人们看了喜欢,这就是"益",说明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或者能使人反思,催人奋进,更是"益"。第五是"毅",是指画家在发现、创作的道路上执著勤奋、超越自我、永不停歇。
王银祥在书画创作上不断创新,研习,2010年,王银祥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国画高研班,花鸟画家霍春阳、山水画家周尊圣等导师的授课,给王银祥的书画创作增补了营养;王银祥一有时间就走出去,爬太行山、泰山、山海关长城写生,去云南的香格里拉、青海湖边的大草原采风。
2010年,王银祥创作的水墨人物《新年高跷会》在中国美协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书画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国画类银奖,书法家欧阳中石、艺术评论家夏硕琦亲手为其颁奖。2011年,王银祥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之约,为"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博览书系"绘制插图,历经数月,复阅读文稿,聆听文学大师的声音,感悟前辈的思想,刻画文笔下的人物和背景,几易其稿,用不同的绘画风格,为茅盾、萧红等文学家绘制了20余幅插图,他说:走进名著经典的世界里,与她一起优雅,一起荡漾,一起芬芳。欣赏王银祥的书画作品,无论水墨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有着神韵和笔墨趣味,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谈到当前中国画的现状和前景时,王银祥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画最大的优点就是追求写意。不论是大写意,还是小写意,这方面近年来都有些减弱了,需要引起画家的重视。从事中国画的画家,应继承和发扬写意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画的这一精髓。这方面要靠社会知识的积累、思想水平的提高。否则,知识面不广,文化素养不高,社会阅历不深,画出的画必然是"无神、无趣、无意"的,是没有灵气的,更表现不出一种"精气神"来。近几年来,他的作品颇受好评,笔墨简洁,写意性强,既循传统又有创新,空灵中见意境。笔墨之中,表现出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新华社记者 林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