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几千年前,古人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辩论。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
然而几千年过去了,关于人性的本质之争并未因社会学、心理学及认知神经学等领域的进步得到彻底解决。那么人性是否存在一个客观的本质?且来看看现今三种主流的观点与学说。
白板说
白板,源自对拉丁语一词“tabularasa“的宽泛解释,意指被擦得干干净净的写字板。关于人性的白板说可以追溯到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 —— 1704)。他针对强调人性是由先天观念决定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即经验论,既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及人类的心智是如何运作),又可以被看作一种认识论(即我们是如何认识事实真相的)。关于这个理论在其著作《人类的理解》有一段非常著名的阐述:
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记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
在现实的社会中,“白板说”或已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默认准则。对于许多大公司,每年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她们进行培训,以达到工作上的技能要求,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什么不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人才呢?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应届毕业生就如同一张白纸,容易在上面进行公司文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塑造和灌输。而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思维已经具备一定的定势,很难再进行塑造,也很难再让其接受企业自身的文化。
“白板说”也已成为政治理念和伦理观念的圣典。按照这种理论,不论种族、民族、性别及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并非源自先天的遗传和基因不同,而是来自经验上的差异。所以通过改变个人经历,包括重塑父母养育子女的方式、学校教育、媒介和社会的奖励机制,就能改变个人本身。对于学业不良、贫困及反社会行为等问题也能得到改善,而不是做出不负责任的表现。
此外,“白板说”也常被成功学和大量的心灵鸡汤文所运用,强调通过个人的刻苦与努力,就能实现自己梦想和所追求的东西。如果你目前没有成功,没有取得成就,那是因为你还不够投入,还不够努力。虽然这种逻辑不能说完全错,但肯定是不完全对,因为其中忽视了一些其他很重要的因素。
高贵的野蛮人
这种理论的提出者是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概念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发现当地的土著民族是产生的。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而贪婪、焦虑以及暴力等许多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
卢梭在1755年写道:
许多人竟草率地得出结论:人天生是残忍的,需要借助文明制度来约束。实际上,当大自然让人类同样远离野兽的愚昧和文明人狡黠的智慧时,再没有比原始状态中的人更为高贵的了……
这种学说对当下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人崇尚各种天然事物,比如天然食物、天然药物、自然分娩、自然养生等。在这其中,对有机蔬菜和肉类的追捧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热衷,同样一种蔬菜和肉类,贴上了有机的标签,价格立马可以翻上一倍,甚至几倍。但究其营养成分,并未见得更加丰富和健康。
同时,质疑各类人工合成和制造的东西,对各类非自然成长的事物充满了恐惧,对转基因食品以及通过含添加剂(激素)饲料喂养长大的肉禽产品更是进了前所未有的口诛笔伐。
机器中的幽灵
这种人性学说,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的笛卡尔。这种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心灵可以独立于肉体单独存在,并且心灵不遵从任何机械运动的法则。笛卡尔指出:
心灵和肉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就其性质来说,肉体永远是可分的,而心灵完全是不可分的……
在笛卡尔的三个世纪之后,批评家、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为笛卡尔的这套学说赋予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名称——“机器中的幽灵”,他写道:
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并服从与支配着空间内存在的其他一切事物的机械法则……但心灵却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它们的活动也不受机械法则的支配。我经常贬斥这个理论,并称之为“机器中的幽灵的教条”。
在当今,许多美国人仍然坚信灵魂是不朽的,认为它是由一些非实体的物质构成,而这些物质能够与肉体相分离。
对照中国古人对人性的思考,高贵的野蛮人学说与孟子宣称的人性本善相近。但这三种学说都没有去刻意争论人性的善恶,而是从人性的本质是什么的角度去分析和阐明自身的观点。
对人性的探索与讨论,是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虽然哲学如今已经不再受人尊崇。甚至很多科学家也把哲学看作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思考。但长久以来,哲学家的许多思考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甚至已经渗透到和根植于整个社会。白板、高贵的野蛮人以及机器中的幽灵三种人性学说也是如此,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其中一种或多种思想的影响,一些行为也都源于这些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