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陆号刊·书评」记忆与否定未来的政治之连结—评《为何人类以战争反

「陆号刊·书评」记忆与否定未来的政治之连结—评《为何人类以战争反

作者: MyNavi | 来源:发表于2022-04-30 18:17 被阅读0次


    作者简介:

    罗伯特·贝文(Robert Bevan),美国作家、记者、遗产修复顾问,并为英国报刊等投稿建筑评论。

    作品简介:

          作者列举了大量鲜活实例来说明,战争对建筑的毁灭,不仅是出于军事目的,而且是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的破坏。尽管这种事例古已有之,但是20世纪的军事技术发展以及全球性的国家、民族矛盾加剧,使得报复性的行动愈演愈烈,造成的毁灭程度也比从前严重得多,全世界的文化遗产都面临炮火的威胁,如果再不引起足够警惕,人类很可能会毁灭自己所有的文明记忆。可以说,本书描述的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阿凡达》。它令人不禁思考:究竟一个什么样的文明才是值得我们去建设、拥有、珍惜、保护并与他人共享?


    书评人简介:

    保阪正康,1939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纪实文学作家、评论家、日本近现代史研究者。


    书评全文:

          在欧洲,所谓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的产生,出现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在此之前,纪念性建造物一旦过了使用年限,不是被破坏,就是被改建。另一方面,启蒙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破坏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从思想上赋予破坏新的意义。作者对这些定义进行了整理,论点、观点十分明确,有助于加深理解。

          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波斯尼亚战争时期完成了这本书,随后的巴米扬大佛破坏(*强烈推荐去了解一下张昕宇与妻子梁红组成的“侣行”团队以光影重现大佛的故事)与911袭击等事件,这样那样的文化一场破坏都与政治有着一定的关联。到此,可以看出包括纳粹德国的那些暴行,都有着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人类应该要逃脱这个顽疾才是。波斯尼亚战争中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建筑遗产的破坏数量,其残酷程度“远超过了这些国家在二战中遭破坏的建筑遗产数量”。

          为何人类要如此残忍地破坏古迹遗产?

          纳粹当时对犹太人施以暴行的同时,也将代表犹太文化的会堂烧毁,此举正是想要表达“不只破坏一个种族的记忆,还要将他们的未来也一并否定”。更严重的乌克兰,根据当时苏联的政策,“农民遭受饥荒,知识分子遭迫害,城市被荒废”,基辅的历史建筑也受到了毁坏。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国家被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新秩序戏弄了。

          关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中国与西藏等历史遗产的崩坏,之所以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因为其中隐现着对记忆的否定、传承的切断、未来的否认等循环。

          冷战后,据说在柏林设立的犹太人博物馆与大屠杀纪念碑,具有暗示新价值观(赦免)产生的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一种含蓄的说法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号刊·书评」记忆与否定未来的政治之连结—评《为何人类以战争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dy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