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关于让孩子小学初中期间读寄宿制学校好不好。
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寄宿制学校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而反对派认为寄宿制学校缺少家庭的温暖,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太少,不利于孩子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
如果认为早早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与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应该是最好。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成年后并不出色。孤儿院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层平面。不是他们的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心,是命运不公,剥夺了他们早年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性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心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这些孩子的大脑海马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经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可见早期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用泥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常理。有奶就是娘奶推理,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事实上,小猴子只有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入户爸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到了这些猕猴成年以后,基本上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他们和那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中长大的猕猴相比,这群猴子,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大多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上面他们的大脑发现其皮质神经元连接稀疏,不但心理方面问题严重,走路也排单部位,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
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环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不可或缺的东西。
早年时期孩子们的原始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属性也难以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仅仅有血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虽然这个孩子是你世界上最爱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们的沟通和了解就是最好的,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孩子,不能很好的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与孩子相处的时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络比较稀疏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