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已经读完一段时间了,迟迟没有动笔。原因只有一个,我不知道怎么写。
书的自序中,王小波说,他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杂文,主要是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
嗯嗯,对了,这就是一本有态度的书:虽然作为一个寻常人,我们的看法大多数不值得别人重视,但是好歹你我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对自己非常重要。
王小波的文章多以第一人称叙事,他有着显而易见的好恶与爱憎,这份真实,有着浓浓的“人”味,不难让我们捕捉到苦难中的乐趣,委屈中的理性清澈。
他引用的罗素先生的观点,对伦理的问题无法做科学的辩护。他说,很多看法,看似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了。倘若我们能从文字中读出他的恳切之情,就算没有白白浪费时间开卷有益了。
从杂文,书信,再到随笔,白话文字里的哲学思想并不容易读完就懂。可是,不能马上就懂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我们在少年时读鲁迅先生。我是在成年后走进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才真切感受到先生文字里鲜活的生命、呐喊与恳切之情的。时间跨度三十余年。耐心是成长的必备不是吗。
因为读过背过进入潜意识里,它们必将跟随你的生命,有朝一日触发,影响着你的方向。
言归正传,说说文章,不说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啊,毕竟这只勇敢追求自由的猪太有名了。我就随便挑出两篇回忆一下吧。
一、对待知识的态度。
王小波年轻时当过知青。他是被当做知识分子下乡插队的。事实上我看到这篇短文的时候,想起了《蹉跎岁月》。说这个真是暴露年龄啊,《蹉跎岁月》是叶辛的作品,是我上学时读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当然除了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之外。叶辛1969年在贵州插队,王小波1968年在云南插队。真的是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对那场政治风暴的理解和对于知识的态度,定也是类似的。
当时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可是为什么就有一些青年对它感兴趣呢,比如建了水电站的柯碧舟。这是不是本身就说明了学习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呢。
知识的妙处不只在于让你生活的更美好,它还有着另一种境界,它让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让你的生活更为的充实,让你拥有信仰,区别于一头驴,变成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别笑啊,我就是这样想的,从小老师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样的态度求知方是可取。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是没有意思的。
我是不是还是这样的要求自己,我是不是这样教育了我的小孩,我是不是也被快节奏扰了心智,我是不是该以此正心,你能奈我何?
二、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如果没有我手上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本杂集,相信我们对于王小波的了解大都也只限于《黄金时代》。高晓松在读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后这样评价他:他是空前绝后的,在高晓松的心目中,王小波的白话文写作排在第一位。
《黄金时代》这本书里,包括了五部中篇小说。其中《黄金时代》一篇,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期间不乏很多次的重写。
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们不难从时间的跨度上看到他作品的严肃性—那就是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看吧,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但是,这真是他×的有意思的事。
这种乐观的黑色幽默的气质是王小波天生的,也是我们在他的作品里感受的到的,从感受到领悟,我们一步步成为他忠实的读者,无形中提高了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高雅入骨,自立、自信、自由,何患不在?
做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他的读者中谁不愿意呢?我是十分的愿意的。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你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被当成东西对待。
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而尊严来自,对知识的态度,对平等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科学的素养,跨时代的知新……
从一只猪反观于心,真是一本宝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