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世界
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城市生活要如何跟上这个变化?

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城市生活要如何跟上这个变化?

作者: 带你去聆听全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10-01 16:14 被阅读6次

    龙元 2000 年前后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读博士,研究社区营造,现在是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02 年回国时,他发现完全没法跟同行交流,因为那时候没有社区的概念,只有行政概念。

    但现在,即便是“社区营造”这个概念诞生的日本,社会系统、家庭结构和社会空间也都在发生变化。龙华举出的例子是 1983 年日本电视剧《家族游戏》中的一个经典场景:一家 5 口人吃饭并排坐在一条长桌上吃饭,而不像过去那样围着圆桌或者方桌面对面交流。

    1983 版《家族游戏》中一家人并坐吃饭的场景,图片来自豆瓣

    “过去传统上我们其实财产是分开的,但我们的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我们叫人聚财分,房子是一个一个的样,但人在一起,结在一起。

    我们今天是财聚。30 个家庭叠在 100 平米上,但是人是分开的。现代社会把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分解成功能单一的零件,然后就像组装机器一样把它重组拼贴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关系性被切断,所有的分享消失;土地和时间被彻底细分化、私有化,空间被商品化;传统地缘共同体被打破,家族和家庭的职责弱化。社会进入个体时代,从大家庭到小家庭,或者我们叫做互联网家族。越来越多家庭的责任好像慢慢被虚化。在日本,这被称作是无缘社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建筑也变成个体时代,城市也是如此,也变得封闭。在大都市,标准家庭的占比已经降到 30%以下,也就是说一大半都是一个人的家族,或者带孩子不结婚的、单亲的家庭等等。”

    “新的努力是针对个体社会,营造社会缘的场所,提倡共同生活意识回归。比如我最近看到的一个案例,是在老街区里把一个楼房改造成三层的综合体,最上面是居住区,中间是小的工作空间,一层是食堂。食堂的厨师由社区来指派的,居民也可以自己做。居民跟业主每个月还会开 1 到 2 次会议,讨论食堂摆设的变化。

    所以说,老城复兴其实也是结缘与再结缘的过程。再结缘不是回到传统,是一种弱连接,尊重个体的独立性、选择、差异和权利,在个体主导的多样性基础上寻求社区的共识。没有所谓的大众,只有众多的小众。商业空间促使人们消费,但却无法结缘,这就需要小民小业者的开发、小空间的微改造、传统商家的教育及转型、露天集市和街头艺人。”

    宜居是最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

    除了不提倡”大政府“式的城市变革方式,几乎参会者都认同一个观点: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宜居。

    北京规划院副院长马良伟说:“城市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城市是为战争防御,有的城市是为了生活,有的城市是为了贸易。我想无论怎么样,还是要把宜居放在第一位,老百姓的生活放在第一位。

    孟子讲,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不是儒家的观点,儒家是要讲礼仪的。所以我觉得孟子的这番话是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社稷次之,社稷在最往下。”

    不过,参与了北京多个片区改造研究过程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朱小地,谈到了作为规划参与者的痛苦。

    “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加入进来,其实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但必须要马上给出答案。所以我本人还有我的团队,觉得很痛苦,进来的时候角色的认定最后是分裂了。”他言语间非常谨慎。当对谈中的其他人抛来一个问题,他大多会把问题又抛回去。

    但他也承认,“像北京的一些项目,建筑太大了……你说北京有这么大的跨度,是不是就能适应国际化这个大的城市要求或者说品质呢,其实还是有顾虑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互联网改变了每个人,城市生活要如何跟上这个变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la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