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Analysis of Validity of Argument

Analysis of Validity of Argument

作者: __素颜__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16:55 被阅读0次

一、得分目标与时间分配

目标:不低于18-20分
完成时间: 25min
时间分配:5分钟阅读、20分钟写(题目不要忘记,4个错误)
写作结构 :366663 (30*20 字)
评分标准:每一个要点总共4分,指出缺陷得1分,论证的理由充足得3分

二、题目的写法

1.万能通用型

份缺乏说服力的论证
一个不严密的论证

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论证
一份值得商榷的论证
一个似是而非的论证

2.针对文章体裁式

一份缺乏说服力的计划书
一份不严谨的调查报告
一份存在逻辑漏洞的分析报告

3.质疑型命题法 (中心论点+吗)

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真的不超过五个吗?
大学生就业真的不难了吗?
MBA教育真的没用吗?

4.常见不合适的标题

没有体现题干的结论
如:论MBA教育、
论中国参与国际飞机制造

或者写成了有自己论点的标题
如: MBA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只有合作,才能双赢

三、首段写法

开头:60字左右,两句话:1概括论证过程和结论,2表明怀疑立场

文章常用开头
1.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进而推出结论····。这样的推理看似有理,其实是难以必然成立的。[适用于条件不清晰、或者没有条件直接论证型结构]。

2.上文通过/由··.··· (前提、条件) ,得出结论:...。这一论证是经不起推敲的,存在以下问题。[适用于前提、假设或条件与结论清晰型结构]

3.上述材料认为···,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不难看出,这一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几个方面的不足。

4.上述论证通过一系列分析,试图论证···。但是,该论证在论证方法推理过程中都存在不妥之处,分析如下:

5.上述论证通过草率的分析,便得出如下结···。该论证是不足信的,存在以论下问题:

四、论证有效性分析常见错误

1.概念混淆(偷换概念) :
概念:几个不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当作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而等同使用,或者将一个概念替换为另外一个概念。
例如:物质决定意识,所以物质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

表述: A和B概念不同,A是---B是---。两个概念看似相同,但实际差别大,不能等同。因此无法由----推出--,

2.概念界定不清:
概念:没有明确说清核心概念是什么意思,存在理解的歧义。
例:这项工程的30%是由我公司负责完成的。

表达:上述材料中的核心概念“A”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什么是“A”? 是---? 还是---? 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结论显然是不足信的。

3.自相矛盾:
概念:先提出观点A,之后又提出非A (B) 。
例:五(1)班的同学今天都来参加了数学课,但是该班还是有些同学没有来。

表达:文中先提出观点A,后又提出B,二者自相矛盾,因为既然A存在,就不可能B,所以两句陈述存在矛盾的问题。

4.类比不当:
概念:不具可比性的两方进行类比。
例:南京去年经济增长7%,我想同样作为省会城市的沈阳经济增长也在7%左右。例。过去20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需求显著上升,我想未来20年劳动力需求也会增加。

表达:由一不能推出--。该类比不当。A是- - - B是- -二者不具备可比性,所以 (A) 不能简单与 (B) 类比。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足为信。

5.1以偏概全 :
概念:往往是用个体或者较少的样本数量代表整体或者归纳整体。
例:蝙幅依靠耳朵判断方向,所以会飞的动物都依靠耳朵判断方向。

表达:B只是Z的一部分,不足以代表整个Z的现状部分具有的特性,整体未必具有。所以,得出的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

5.2集合体性质误用:
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构成部分未必具有。
例:我们五(一) 班数学考试总是年级第一,我是五 (一)的。我数学考试总是年级第一。

表达:Z是整体,B是部分,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具有的属性,局部未必具有。所以,无法由- -推出- -

6.非黑即白
概念: 否定A 即肯定B
例: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

表达:题中为一个xxx的问题,提供了不足两个答案的选择,隐藏了一些其他选择。所以上述的推断不严密

7.论据/条件不成立。
概念:前提条件本身的真实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依据此前提得出的结论也很难成立。
例:女性显然比男性聪明,所以考上名校的女性比例多也是清理之中。

表述:由A无法推出B。A这一论据不成立,因为文中没有论证,无法简单得出A,所以-----

8.条件缺失。
概念:该前提仅仅是得出文中结论的条件之一,还可能存在其他情况,或者补充其他条件。
例:只要努力且有机遇,就能成功。
例:小王平时只能考70,这次试题那么难竟然考了91,一定是偷看了学霸同桌。

表述:即使A1,而且A2,也不一定B 。因为B还取决于C等其他因素。
表述: B不仅是可能由于A这一条件,还可能/还需要C等其他的原因1条件。

9.推理不当:
概念:前提与结论不相干,无必然联系。
例:高学历的人炒股总是赚的多。

表述:由A不一定推出B。因为条件与结论没有必然联系,A可能推出B,也可能推不出。作者将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

总结:

1、文中出现举例的,首先考虑可能会有“以偏概全”的可能,列举的事例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2、文中出现数字百分比的列举,要分析考虑分子和分母的变化,以及样本基数的变化中的错误推理:
3、出现不相干的、等量级的两事物比较类推的举例,可能存在“不当类比”的错误;
4、要仔细分析文章是否存在前后的概念理解混淆现象,可能有“混淆概念”的错误;
5、文章论证部分与中心论点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推理;
6、最后,即使文中作者的推理是正确的,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否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否会产生负面和消极影响。
7、不知道具体问题可以用 ”不严谨“,”不严密“,”过于武断“,”过于绝对“
4、文章主体的结构性词汇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避免使用“1、2、3、4 ”和“一、二、三、四”

五、结尾模板

1、由于上文在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因此,它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2、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逻辑问题,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3、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六、范文段落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这说明我国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属于推理不当。2012年劳动人口比去年减少,并不能直接得出劳动力从过剩变成了短缺。过剩或短缺不仅要从供应量来看,还应该关注需求量或者往年的过剩量。6h

“劳动力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能推出大学毕业生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整体具有的特性,局部未必具有。无法由劳动力市场供需这一整体的情况推出大学毕业生市场供需这一局部情况。所以不能由此推出我国的大学生其实是供不应求的。6h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体素质也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当然也就越容易就业。”作者表述过于武断。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不意味着素质越高,适应能力越强,高学历与高素质没有必然联系。同时素质高与更容易就业也没有必然因果关系。6h

作者贸然指出“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该论据本身难以成立。因为文中并未对此进行论业证,而且其他社会群体中也有比大学生容易就业的群体所以不能认为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5h

作者又由“大学生显然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就业,”也无法得出“再说大学生就业难就没有道理了。”即使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容易就业是对的,但这只是大学生相对其他社会群体就业而言的,与大学生本身就业是否困难没必然关系。所以也不能得出大学生就业不难的结论6h

文中提到“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与本文中心论点所说的“大学生就业不难”前后自相矛盾。因为既然“大学生就业不难”那么就不可能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5h

1、文中唯物主义的“物质”和物质生活的“物质”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哲学层面的,抽象的。后者是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的。两个“物质”看似相同,但是实际差别大不能等同,因此无法混淆

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物质生活的丰富不一定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物质主义潮流也有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两句的条件与结论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

3、文中作者引用后物质主义理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论据,这只是国外某个学派所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能否普遍地说明社会问题,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学术界的认可。所以作者将此作为自己的论据是缺乏说服力的。

4、物质生活丰裕的人,不一定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条件与结论没有必然关系。物质生活丰裕的人,可能推出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社会公平、个人尊严。也可能推不出。二者是或然性关系。

5、关于此次以某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抽样范围、调查方式等关键性信息均不明确,且调查中仅以大学生为对象也不足以充分代表所有社会成员的真实态度,部分具有的特性整体未必具有。推论难免以偏概
生节
全。

6、"物质丰富"不等于"物质主义潮流"的兴盛,作者有偷换概念之嫌。"物质丰富"多指在社会生产生活要素方面的日益丰盈,而"物质主义潮流"则多指在一定地城时间内成行的田相潮流,两考不可一概而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nalysis of Validity of Argumen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lc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