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就职于NB一所国际学校,我同学推荐认识。前不久,我联系她,介绍朋友对孩子的升学新想法。
夫妻两人一起,与她电话详聊,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几次三番思想工作后,高二结束暑假开始,朋友发信息告知:孩子发狠,谁都不准再提国际二字,否则要掀桌子了。
我上周五给Amy发去信息,感谢她的帮助,孩子暂时不考虑转学了。
她回复了这么几句:他那个孩子,是他自己太主观 (或者说强势造成的,孩子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抗) ;
关键是他妻子,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夫妻感情估计也差一点儿,在这样的环境里,男孩的担当就起不来(与经济无关)。
我很好奇,她如何间接判断家庭关系。
随即,她打来电话,详细介绍她的家庭,及每年入校一个个孩子的个性表现,对关系,有不少感想。
父亲是富商,母亲小学老师,从不参与父亲的生意。父亲在外面强势,却在母亲面前,柔和自谦。这样家庭成长的她,从小到大,顺遂无忧。
母亲骨子里非常自信,不怵事,家事处理起来干脆利落。她以柔克刚,很少争论,但并不是父亲的情绪容器。
她多次对女儿说,你父亲要不是我,不会是这个样子。笃定、沉静、小幽默,时常带动一家人的日常情绪。
Amy还不到30,由此,对世界怀有饱满的理想。她会不自觉地认为,主观的感觉可以决定大部分事件的发展。
她问了很多,她经历中没有的东西。抑或是新一代人,普遍费解的,所谓吃苦的含义,及宽容的界限。
他们担心,没有困顿挣扎过的生活,是否缺少了某种人生的意义?
她不是第一个提问的姑娘。十年前,家境优渥,美貌可人的Lili,因婚嫁去了美国,新郎已是当地中产。
她的工作单位不乏韩国等过来的职场新人,她说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国梦,正为此奋进,不断拼搏。
她在自己身上怎么也找不到这样的劲。她的生活,信手拈来,让她在轻轻浅浅中,忧愁,若有所失。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对她提过的建议:
人生的苦有多种,能被别人看得见的,都不算最深的苦;所以没必要,非要去体会普世意义上的困苦;
如果命运给了你一手好牌,你所面对的,将是不一样的考验历练。
Amy还有另外一种疑惑。她很难宽容,工作中那些躺在关系中的人,效率低,短板不去克服,她会忍不住当面去指出问题。
这样的同事,越来越多,让她非常不舒服。校长开导她,接纳别人的不足,是很重要的职场修为。
社会并不全是这样,不是所有的现象,我们都需要接纳;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人与角度,看法、作为全然不同;
扩大认知,然后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还有些纠结,只待交给时间。
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没有必要去羡慕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修行。
Michell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