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传哈佛大学多次拒绝SAT满分的中国学生。(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满分是2400分)
很多家长和学生不服气,质问哈佛大学,甚至以种族歧视告学校。
但是这所顶尖名校回应的是:“你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相反,同样一个来自中国的“学渣”反而被这所拒绝过无数高分学霸的美国名校录取,并且哈佛给了他全额奖学金。(SAT成绩只有1560分,大致相当于中国高考成绩490)
哈佛大学的回应是:“这个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从事自己的专业。”
一位美国著名华裔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跟种族无关,申请哈佛的中国学生很多,他们成绩很好,也很听话,你让他们干什么也可以干下去,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兴趣可言,好奇心基本为零。”
“无论他们的考试成绩有多好,都不会有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培养价值,招收他们是浪费时间。”
哈佛教授认为,让人维持长期顶尖研究的最大动力不是靠习惯和管教,而是对某一领域的激情和热情。
哈佛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写道:
“人之所以把金钱名利当成目标,往往都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满足他人的期望,并非自己的意愿。”
金钱名利只是成长的一种结果,而结果都是不确定的。错把“结果”当“目标”,会让人沮丧、焦虑,无法充分发挥真正的潜能。
学习这件事儿,本就伴随着快乐和挑战,是快乐激发着潜能,是挑战孕育着创造。
杨振宁有一次回母校,看到校门口挂着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他愤怒地要求把它拿下来,改成了“学海无涯'乐'作舟”。
他担忧的是错误的引导,让孩子误解为学习一定是痛苦的,然后就不爱了。
乔布斯说:“除非你对想做的事情满怀激情,否则会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
自主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是一个人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进步和成就感是兴趣最好的老师
我与一位高中女生曾有如下对话:
维尼:为什么你能从不想学习,变得对学习这么执着?
女生:是进步的快乐,还有升学的压力。我自己也能从学习中找到快乐。
维尼:是啊,学习有进步,本身就是很爽的事情!
学习看起来枯燥,好像是件苦差事,但是只要能不断有进步和成就感,兴趣就会增长。正如王金战老师所说的,差生是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才产生的,让一个差生变好,就是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他就会慢慢地变好了。
所以,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就要多去帮助孩子获得进步和成就感,去反复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过前提是重视孩子的感受,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也要有一个好的态度,不然,用心再良苦、方法再好也无效,甚至热脸贴上冷屁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传授方法
英语辅导班刚开始要求背单词的时候,我女儿感觉有些困难。想想也能理解,那些字母组合靠死记硬背既枯燥又不容易。开始我没大管,结果单词测验经常错得较多,有时因此被留下。所以,她比较烦背单词,有时会闹情绪想罢工;而且“恨屋及乌”,说不想去学英语了。此时需要老爸的帮助了,我给她讲解“自然拼读法”的单词记忆法,和她一起分析单词发音和字母(组合)之间的联系、规律,这样背单词就轻松顺利多了。再帮助她养成反复读写等背单词的好习惯,单词听写成绩很快就提高了。等有了进步和成就感,女儿逐渐对背单词这样枯燥的事情也有了些兴趣,我就甩手不管了。
有的孩子不爱背课文,可能是因为觉得困难吧。建议在平常多播放课文的录音,听熟了,自然背得轻松,这样就不那么讨厌背课文了。
学习是讲究方法的。比如,做数学应用题要学会画图;考试完要学会试卷分析;做英语阅读需要先读题目再看文章;做选择题要学会排除法……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插上方法的翅膀,这样孩子更容易取得进步,兴趣自然得到增长。
2.重视细小的进步
人人渴望成功,但成功本无大小,微小的进步、一点做得好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成功。从小事入手,去帮助孩子取得点滴的进步体验,这是每个家长都可以做到的。
在家里多给孩子练习听写,课堂听写会有好成绩;作业错误较多,可以帮助孩子检查,老师会评优;督促孩子预习,会让孩子听课消化得好,作业完成得轻松;作文写好后帮助润色一下,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虽然事情不大,但孩子因此会经常获得进步和成就感。
3.鼓励,鼓励,再鼓励
用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去发现孩子的进步,实事求是地去鼓励,从而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这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做到的。进步或者不足,想找都可以找到,是想培养兴趣还是破坏兴趣,就看你盯着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