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他们眼中可能最严重的,就是被我们狠狠地揍一顿。但是对他们而言,很多事情的后果并不能客观地衡量,有时就算受到处罚也并不能打消他们对于同类事件的想法,反而隔阂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诚然,我们比他们经历的多,对于有些事情悟得更深、看得更透。但生活相当于一场冒险,每个人都要从哭泣中成长,从颠颠撞撞中探索前行的方向。不管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挫折,我们千万不能走过度溺爱或者残酷暴戾的管教路线。
凭感觉去做的事情,往往最能反映出他们内心中的价值取向,我们却只看到他们外在的不良表现。当我们不能及时制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就是默认这种错误还没有达到我们的底线。一条河的污染要从源头抓起,而一个孩子的变坏也从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开始。
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时,独特的思想也便随之而来。孩子们能够想办法获得食物、留住快乐,发现生活中的种种乐趣,这时的他们会让我们欣喜与感动。当孩子上学之后,逃避勤奋与踏实的行为就会出现,无论是辅导作业、还是生活中的无赖索取,都将导致我们的情绪不再稳定。
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孩子们短期内无法突破我们的思维定势。当我们觉得他们是调皮捣乱,哪怕他们坐下来好好学习都觉得奇怪。当然,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他们以后的发展多半不会差得太远。最可能改变孩子命运的地方,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家庭,因为耳熟目染使孩子们沾染了随心所欲的生活作风。
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我们一直希望孩子能成为我们的骄傲,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他们的榜样。教育孩子最怕就是介入他们的日常选择。我理解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并不容易,但我们不能以养育之恩绑架他们的思维。
当孩子并不会把什么事都告诉我们时,我们越喜欢用自己的权威意识为他们做主。擅自揣测孩子的原始动机,其实已经陷入了自我形态的深渊。凡事以“我认为”、“我觉得”等具有主观色彩的分析,都是对孩子独立自主的剥削与否定。
我所理解的家庭是一块块草坪,不管遭遇了多大的挫折,都能焕发出温暖向上的力量。当爱失去理智,我们也将走向犯罪的道路。要么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伤害,对父母产生了怨恨;要么他人的尊严被蓄意摧残,孩子的精神发生严重的扭曲。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违背了“为了孩子好”的初衷。
这时,要及时介入对话,阐明事情的利与弊。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在他们遭遇困境时,通过友好、舒适的方式进行沟通,获取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需要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父母与孩子疏远的原因,无非是我们不能好好交流。他们对我们吐露心声,然而我们不严谨的态度都将使对话流于形式。
我们习惯把微笑与体谅展现在外,而把愤怒与抱怨留给家人。如果真的是我们冤枉了他们,就勇敢地去道个歉,对孩子们适当示弱并不算丢人。千万不要把温馨的机会,当成彼此发泄压抑情绪的借口。当我们交流即将陷入僵局,要适时踩下情绪失控的刹车,给彼此一些独处静思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