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的去承诺,在违背诺言的时候,又会指责对方对自己不信任。
那么信任是什么?
加措活佛说:
信任是由一个个坚定的承诺堆积起来的,你遵守的承诺越多,信任的塔就越牢固。
古人特别重视守信,孔子在《论语》中说“谨而信”,意思是人们的行为要谨慎,说话要守信用。曾子也说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是否信守承诺了呢?

今天中午的一件小事,让我躬身自省:中午吃完午饭,单位同事小宁打电话,让我帮忙查一下培训记录,并拍照片发给他,我满口答应,回去的路上还想着这件事。到了班组考虑到午休的事,就暂时把这件事忘记了。
我突然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小宁正在给另一个同事打电话,因为给我打了两个电话,我没有接听到。我赶紧把这件事给解决了,但是没有向小宁解释和道歉。
现在意识到,中午的行为已经给对方造成了信任缺失。就在不经意间,把他对我的信任之塔中的几块砖拆掉了,虽然不至于倒塌,但是如果再有几次类似的事情,信任之塔就会摇摇欲坠。
这件事说明自己对信守承诺还不够重视,没有养成信守诺言的习惯。

“信任危机”也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人与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百姓对领导,对公司,对政府,都存在许多的信任危机。
如何转变这种社会风气,让诚信之风成为社会的主潮流?
战国时期的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刚开始,人们对此半信半疑,没有人去做,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了50两黄金,有一位壮汉站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让人把赏金付给了壮汉。
经过这次公众事件,人们逐步建立了对官府的信任,商鞅的变法也得以逐步开始推行。

因此,讲诚信,重视承诺,就需要从国学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政府,公司,团队,从上层做起,自上而下的逐步建立,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于我们个体,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轻易许诺,如果许诺就要信守诺言,及时沟通反馈。
对于别人的许诺,人们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不必为一时的允诺而欣喜,更不必为一时的失言而愤怒,它就像一杯清水,简简单平淡而又清澈透明。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人们都信奉孔子所提的“仁爱之心,坚守诚信”,社会风气就会风清气正,和谐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