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可以通过冥想练习提高)。学着认清自身,可以让我们不至于陷入死胡同,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反思下次怎样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那些迷惑我们的方法保持警觉。错误判断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何时做出了误判。另一个问题则是,导致我们误判的原因五花八门。通常会误导人们的东西,也就是感知错觉、认知偏见,以及记忆扭曲。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做出误判。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地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有几个因素导致我们在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就面临劣势。其一是在不胜任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其二是,身为人类,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于那些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织的故事,自以为是。想要更好地胜任一项工作,或者是成为专业人士,我们必须学着看出他人身上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采用那些能取得成果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客观的途径记录自己的进步。

我们有两套分析机制;没头脑的机制1和爱自省的机制,“机制1”(自动机制,在人的杏仁核脑部位产生)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机制2”(受控机制,在人的大脑皮层部位)是指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较慢。这部分想法会权衡选择、做出决定,并进行自我控制。我们还会利用它来训练“机制1”,好让自己能当机立断。
“机制1”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作用很大,但它会受到错觉的影响。你需要“机制2”来帮你管理自己:检查自己是否冲动、预先做好计划、分辨选择、想清楚这些选择的意义,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假设饭店里有一位带小孩的母亲,一个男人从她们身边走过,小孩开始喊“爸爸”,这是“机制1”在发挥作用。尴尬的母亲说:“不,亲爱的,那不是爸爸,只是个陌生男人。”这位母亲是在用“机制2”行事,帮助小孩完善她的“机制1”。

“机制1”很强大,因为它会调用我们积累多年的经验,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机制1”可以让我们在生死瞬间做出反应,躲避危险。在某个特定领域精心练习数千个小时,“机制1”就会让我们练习的技能变得非常纯熟。在这两套机制的相互作用下,瞬间评估形势的反应能力会与质疑能力及仔细分析的能力相抵触——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机制1”的结论来自不察或错觉,你就会陷入麻烦。在生活中,或者说在所有你想有所建树的领域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何时该信任直觉,何时该质疑直觉。不是只有笨蛋才会倒霉,从广义角度上看,人人都有陷入困境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