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tty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部编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有二,“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搭船的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之首无疑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与阅读单元课文不同的是,重在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的获取上。凸现了“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那么如何利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如何跳出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定势,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条主线开展教学?下面我们以《搭船的鸟》为例来谈一谈。
【教学设计梗概】
一、单元主题“观察”切入
1.课件出示能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的图片,视频。
2.认识作者郭风
二、初读感知
思考:作者留心观察了哪些场景和事物?
场景:坐船听雨 看船夫
事物:翠鸟
初步了解详略:
场景(三句话)——略写
翠鸟(三段话)——着重写
三、品味语句,丰满翠鸟的形象
(一)颜色美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想象小鸟的样子,初步感受美。
2.对比强化美
(1)对比麻雀
这样一只彩色的小鸟是不是比麻雀还要漂亮?
(当然,麻雀的羽毛不鲜艳,不漂亮)
(2)对比大公鸡
(大公鸡体型太大,相差悬殊)
引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要拿鹦鹉作比较?不拿麻雀、公鸡作对比?
(鹦鹉形体与翠鸟相当,颜色漂亮。更能突显翠鸟的美)
总结写法:拿一样东西做比较,要找适合的,类似的,常见的。
(二)捕鱼动作快
1.紧扣动作,关注表达
冲(快而有力)
2.演一演,入情入境
(小手当翠鸟,书本为水面)
3.播放视频观看翠鸟捕鱼全过程
快镜头 放慢镜头 感受使用“动词”之准确
(三)穿插想法
回归整体,研读:写了翠鸟的颜色和动作,中间为什么还要写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多余吗?
四、随堂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一写小金鱼(外形,动作)
小练笔五、课堂小结
【课例评析】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它是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
郭风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被称为“五官开放的旅行者”。编者将他的这篇《搭船的鸟》安排在单元之首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进而为习作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在课堂伊始便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进入观察的情境。为本课教学奠定基调。
“初步感知”环节旨在让学生宏观上把控作者的行文思路,如作者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写翠鸟,写作策略各不相同。第2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写翠鸟的色彩之美,第3自然段以连续的问句述说作者的遐想,第4自然段则从动态角度写翠鸟捕鱼。
为此教学策略上也选取了不同的方法,教学“外形之美”时,除了直观从文字表面感受美,还通过想象,比较的方式让让翠鸟的形象具体可感,不但有色还有形,即便没有见过翠鸟的孩子脑中也会呈现出翠鸟的形象。
第4自然段连续的动作描写是一大特色。体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写作功底。
可以说这一连串的捕鱼动作,翠鸟做得迅速而娴熟,作者是如何把这样复杂而又转瞬即逝的连续动作描述清楚的?
这里我们采用了“演一演”,“动态视频再现文本”以及“放慢镜头感受动作”等环节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和准确生动的描写。
第3自然段“作者的遐想”放在最后讲,实属故意而为之。旨在引导再次回观文章整体,感受“穿插想法”的必要性。(从内容和情感上看,这一段的连续问句能体现出作者用心的观察和思考,从文章结构上看,该段连结着外形描写和捕鱼描写,使得全文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翠鸟的形象也更加充实,饱满)
“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早在2006年赵镜中教授就发出过这样的追问。
那么拿到一篇课文(尤其是习作单元的课文)仅仅是让孩子读懂,体会思想感情,还是在此基础上“教阅读”。那么以上的教学设计便不说自明了。
“教阅读”更多的是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对此崔峦教授也曾说过,读课文,学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作者表达的句型,范式,有新鲜感的语句输入到孩子的语言仓库里,让孩子的语言越来越丰富。
如果教师做足了这些,那么课尾的小练笔自然不是难题。
所以“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一定要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