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曾‘安贫’?他的中心思想是走正道,心向善,追求的是生而为人,努力实现个人最大的价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不排斥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那么温暖温情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不懂人性,他是最早提倡‘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人,要各尽其能,反而要追求富贵(但走正道),等富有啦,就要‘兼济天下’,穷也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给别人麻烦,自食其力。
读书是越辨越明。
网上说现在的年轻人躺平,啃老,很现实。我比较不认同是年轻人的自愿意识,一个人有健康的身躯,即便没文化,也天生要动起来“觅食”,谁会甘愿做一个“废人”?当下的年轻人有如此普通的现象,一定有更深层的大的原因值得去深思。
“这七夕,你商家炒作,可是年轻人根本不按你套路来,情侣间送礼物,他说不实用,哪里还有多少年轻人戴三金四银什么钻石的?请吃饭?他说花钱请去吃讨个没趣,还不如给自己游戏充点钱来得爽,什么应酬上的烟酒茶,他们连应酬都不应酬,在年轻的消费者那里还有什么市场?他们直接喝白开水。你仔细观察,年轻人根本就不跟你来虚的,弯弯转转的那一套。你像现在结婚证不需要户口本,很多都是父母在中间做梗要彩礼,讲各种繁琐的礼节。这些规则都是你们上一辈定的。他们言语上不跟你们争吵,直接用行动来投票你们。”
聊起奢侈品牌,一个包几十万上百万,“有几个年轻人去买?你没看年轻人背几块十几块二十几块的布包包?现在连高跟鞋穿的人都少。他们就主打一个舒适,以前是讨好他人,现在是悦己,自己最重要。现在的年轻人有思想,不像我们那个年代按照被品牌定义的“高贵优雅”去追求,拼命打工,挣钱,存钱,买房,买车,买一大堆没用的东西,单单说为一套房,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就被困住,现在的年轻人,宁愿租房,住酒店式公寓他都不会买房,过好当下。
孔子的言语,他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者,所以他对谁说的话,你要看当时的背景和那一个人的性格,不能脱离来解释。
那你说,这一句怎么解释?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说颜回对待贫穷的状态,不是说行为的,它的重点是“不改其乐”,是说他无论在什么状态下总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像别人,有的人生活吃不好(一单食一瓢饮)住不好(在陋巷),就会忧愁担心(人不堪其忧),但颜回是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快乐的,强调的是他不以外在的物质而喜而忧,而是一贯有积极的心态,并不是说颜回不追求富贵。
而且孔子也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时,要以道立志,以德立足(这两句讲个人的人生追求最高境界做事要行道,顺天道,为人要有德,德是指明德),依于仁(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仁爱),游于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一一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生的行事之中)。这些都是奉劝我们一生向(行词,为人处事)善,而不是躺平,强调人是万物之灵,生而为人,有在人世做人做事主动的那部分。为什么要主动?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都有天性(天性是明的),只是后天的环境改变了人的想法和行为,要让人恢复到天性(也就是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又是在平常的为人处事中,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
孔子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即便做车夫赶马,我也愿意去做(也就是不管做什么,只要走正道,都要去寻求富贵),如果不能求得,那就要去干我自己喜欢的事。
孔子强调的是走正道有所为,强调的是过程。至于生和死,那是没有选择的,听天由命。富贵呢,做事所得失的结果,也不是你能决定的,那是做事的自然结果,你只管把事做好就行,不用去考虑他的结果(当然是走正道)。
孔子强调人所为,那不是一生都很辛苦?你做事走正道,无愧自己无愧于他人,沉浸在做事之中,不是很快乐吗?乐在其中。生(过去)死(未来),命(先天,过去),富贵(结果,未来),活在当下,把握当下。
“孔子是儒家代表。”是,没错,但他当时的社会是“礼崩乐坏”时期,他是要强调人为的部分,才会去改变整个大的环境。但他依然有佛家(性自足,人人可成佛),有道家(无为而为)的一面,只是他把重点关注在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决定,有掌控主动的部分。他是把人性顺天性,顺天道相互融合的。
日常生活不是选择,是融合。
天南海北,聊天东一句,西一句。从当下借古人之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