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根据用户信息为不同用户进行定向推广。恰好好友刚刚面试上海某知名在线旅游代理公司的产品经理,他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所以我也聊过很多OTA产品的话题。
有一次他问到我,如何在“国庆节”进行特价机票推广。我当时笑着说,国庆节大家连机票都抢不到,那还用得着做特价票推广,这是典型的伪需求。不过后来调查之后(被打脸),事实上国庆节前后机票的价格周期性变动很明显,并不是所有时间都一票难求,在“金九银十”的黄金周进行错峰特价票推广而带动整个产品线的业绩,这是铁打的真“需求”啊。
那么回到问题,这个黄金周特价票究竟该如何进行推广?我想对于产品小白来说思绪还是有些杂乱的。眼下推广的方法玲琅满目,这特价飞机票我是选择在百度打广告?还是利用现在流行的微信朋友圈转发推广呢?还有黄金周出行的人那么多我该对谁推广,可能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顿时感觉问题好多,瞬间没有了头绪。不要急,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将用户“分类再整合”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一、用户分类是个性化推送的灵魂
如果我们事先没有用户没有细分,那么我们就无法进一步提取用户的需求,也无法对进行下一步的设计。通过对用户细分之后的场景分析,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知道用户在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根据需要我们才可以用“分类再整合”的方法,对用户进行细化,之后提取目标用户再进行场景分析。
回到开始的问题,我们如何对“国庆节”特价票做推广?首先,我们要按照将用户”分类再整合”的方法,对目标活动进行维度分类和维度分解。(最简单的维度分类可以根据5W来划分)
时间维度:国庆节前30天;国庆节前5天;国庆假期期间。
价格维度:提前购票的价格周期是怎样?错峰购票的折扣浮动有多大?
运营维度:用户获得打折信息的渠道是什么?对目标用户推荐什么活动?
目标人群:假期旅游与返乡的学生阶层;蜜月旅行的新婚夫妻或甜蜜情侣;有旅游计划或者返乡的白领阶层;以家庭为单位或单位组团旅游的团体。
二、量化指标是个性化分类的核心
对维度指标量化的意义在于对用户优先级的划分。
而如何对收集来的指标进行统计学的量化是新人往往迷惑的地方。在统计学中,主要用定量分析的手段,通过数量比例得出优先级,定位目标用户的主次。 但是有人肯定会问,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业界第一,用户那么多,我们的活动应该针对所有的用户,那为什么又要分主次呢?事实上,任何公司的财力和物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为了促销推广去消耗大量的精力和金钱,ROI往往是更要我们考虑的。那么对目标人群维度量化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对人群维度量化分析最好是通过一手数据来分析,比如去年国庆期间乘飞机的人群中,75%的人的目的是旅行;之后在这75%的旅行者中,我们收集到其中40%是夫妻或情侣两人出游,25%是家庭团体小单位人数出行,15%是大单位人数组团出游。那么结果很显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在国庆期间情侣和夫妻双人游的推广方式。
其次,我们再对用户获得打折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分解,比如90%的用户传播依赖于互联网渠道,而在这些互联网用户中40%来自于公司App,30%来自各大门户网站投放广告点击,20%来源于搜索引擎推广。那么,很显然我们应该重点考虑在App上的推广方式了。
在分清主次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维度量化也要分主次,显然这一次我们的主要维度是用户人群,事实上有些维度量化起来相对困难,对于难以量化的维度可以用别的方法来分析,这都是后话了```
相对于二手数据分析,对一手数据分析的意义要远远大于二手数据。每个公司都有技术性岗位来收集数据。对于学生党如果没有一手数据,自己可以通过做一些问卷调研小样本估算来模拟数据收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智库网站来搜集信息,比如艾瑞、易观,甚至是搜索引擎,比如知乎、百度。
三、分类的目的在于整合
对信息分类是为了后续整合起来便于理解和实施计划。对信息的整合能力是每一个产品人所必备的。
当我们把维度量化之后,可以轻松的将之前发掘的“核心内容”配以不同维度重新整合。比如:
国庆节前30天,我们可以在App上为情侣、夫妻们做什么样的推广?
国庆节前5天,我们可以在App上为情侣、夫妻们做什么样的推广?
国庆节期间,我们可以在App上为情侣、夫妻们做什么样的推广?
国庆节前30天,我们可以在App上为家庭出行做什么样的推广?
、、、、、、
结合资源以及出行场景我们可以选择前两条。
其实,“分类再整合”的方法仅仅是统计学中再简单不过的方法。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个这样的思考过程去处理过其他问题。产品思维的培养不在与我们有多么创新的点子,而在于通过逻辑去对日常数据和场景进行转化和重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