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后,才发现当时的想法还是有些欠考虑的。现将原文记录如下:
自代一年级课以来,越发心情糟糕起来。每天在课堂上,伊始,背诵每周一诗,再联系节气或节日,背诵相关古诗或诗句,再不然就背诵类似的儿歌。刚开始时,同学们还能认真去背诵,但现在,却只听到个别同学的背诵。其他的同学却像集体罢课一样,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全然不顾班长的管教。当我教他们如何优雅地读书时,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兴趣,而我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像是对牛弹琴。
思考:首先要承认我的做法是正确的事情,引导学生读经典诗文,背诵儿歌,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可是学生似乎并不领情,甚至有的家长还要反对这样做,认为将来考试又不考,学着有什么用呢?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朗读经典,就是与先贤对话,与先进文化交流,但是为什么学生就是不愿意读呢?痛定思痛,是我的教学理念落后了,不能将先贤的金句,先贤的思想传播下去,推销出去。
李希贵校长的书中写着这样一句话,你要看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
狠狠地惩罚几个“带头大哥”,拿着书平蹲着听课。还真有效果,班里顿时安静下来,我上课也吸引了其他的同学。学习效果出来了,但是我却开心不起来。总感觉自己没有好的方法去改变,这样的课堂也不是我想要的课堂。我希望我的课堂里: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热烈讨论,倾听彼此。而不是只有几个同学的表演。期待好的改变!
思考:当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的时候,就是他学习提高自己,认为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是件可耻的事情,就会奋发图强,继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化成“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期待我现在的课堂上,能够从晨读开始,多几个“小老师”,极端里面又提高自己的内心世界,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不担心,也不要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