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斯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今天这已经是耳熟能详的成语了。然而要有真切的感受,还是有所见识才行。一五年夏登上八达岭,极目四望,感慨了“崇山峻岭”;一八年秋穿行于佘山幽道,体受了“茂林修竹”。
每次临帖,我总怪怪地想:为什么“崇山”两个字是旁加的呢?是后来的斟词酌句,还是补遗填漏?要是没有这两个字,不但这里的文句不够整齐,也白瞎了传诵楹联史上的那一副名对——
上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下联: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下联的句子出自《左传》。这真是读书人的绝对向往呀!然而山岭林竹易找,坟典索丘难寻。“三坟”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八卦之说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这些上古之书,可惜都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能在那么幽静的去处,读到那么难得的经籍,只有神仙才能做到了。相传这是林公林则徐在和左宗棠左公湘江夜话后,书以赠之的集句联,为左公甚爱,一定要挂在大堂的。果如是,还正契合了二公尊姓,妙哉!

但更多地传说与袁枚建的小仓山随园有关。随园初成,友人李鹤峰赠送了这样一副对联。袁枚一看,正应此景,恰合心意,当然很高兴,将这副对联贴出来。江南狂士汪中见到了,前来求见袁枚,声言要借坟、典、索、丘一读。袁枚当然绝不可能拿得出来,只好把楹联摘掉。
南怀瑾先生在他的《易经系传别讲》中则介绍:清初才子性灵派诗人袁枚修建随园后,自己在门口挂的这副对子。稍有不同,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于楹联规则来说更工整了些。提出质疑的是另一位名士叫赵翼的,因为自己也是个才子,很不服气,故意要来挖苦袁枚,就拿了名帖去投刺。刚好袁枚不在,家人很客气地招待赵翼:“请问赵先生来访有什么事吗?”赵翼说没啥事,只是想来借两部书罢了。家人问他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袁才子回来知道这是来找麻烦的,便把门口的对联拿掉了。

据南怀瑾的说法: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现代人也不知道,当时的袁才子哪里弄的清楚。三坟是什么?三坟就是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五典呢?就是五经,或者说是《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畴,就是《河图》、《洛书》的理数。
南怀瑾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读中国古书之难。我们既然不是才子,甚至也难称真正的读书人,如果聊以自娱,写下来赏玩赏玩,应该也是无妨的吧。
2021-3-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