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021.11.23学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够微妙玄达,才能看清万事万物的真相,才能看到人的品性。天地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落叶归根)。返回到它的根就是静,静又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常(永恒),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看不清规律,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遵循规律,超脱规律,达到明的状态,虽然人的肉身不在了,但“寂灭为乐,究竟涅槃”灵魂永恒存在。 所有的事情都怪自己。 心不静的时候的选择,往往会错误。在内心欲望的影响下,看待人是不安静的,比如女生喜欢痞子,当对某种事物有欲望的时候,心就不受控而是受欲望控制,在受欲望控制的时候,做的选择并不是心的选择。 条条大道通罗马,第一关就是要静。 每天要留时间看蓝天白云。 看白云,才看清了我自己,看山川,才看见了美丽。 如果眼睛只盯着物质,永远都是悲哀的。如果眼睛盯着山水花鸟,盯着生命,就是人生至乐。读书是至乐。 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只是圣人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吠陀经》 何其自性本自清静,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惠能法师。 只有静时,神才会安,才会踏实,才能长寿。 形而上的东西,才能发展成宗教。 道家与佛家,讲天地,宇宙,自然规律。 修道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看清宇宙世间的规律。 空,虚空。明心见性,见自性,自性即佛。什么时候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性,就成佛了。 通常人看到的只是念,不是心。 禅宗认为我们人的身体像城墙一样,心就是城里大片的土地,性就是土地上的王者、君主,他来管理着这片土地。我们大多数人,最多能见到那片土地,还没够见到性。 致虚极,守静笃,心如虚空,量周沙界,才能看到性。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一就是自性,一切就是万法、万物。 不要把圣人相互比较,相互贬低。 轴心时代,东西方同时出现多位圣人,西方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释迦摩尼。东方,老子,孔子。 得道,必须静,静不下来的人都没有出息。 万法因人而生,万物因人而生。 小人就是因你而生的,没有你就没有那些小人,没有你就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恶劣的环境。 做善事,做正事,明心见性,必经之路。 “境随心转”核心是“心生万物”,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亲朋生病了,都是因你而生。致虚极,守静笃,调正之后,会有感触。 要发自内心的笑。 凡夫会把所有的事情的归结到别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一,循环往复。 心明眼睛才会亮。认识不到规律是无明。 不知常就是愚昧,与有多少钱没关系。不知常就是作死。 德高望重,功德圆满,驾鹤西去。南怀瑾。与凡夫云泥之别。 两眼能分清善恶才是慧。时时勤拂拭。 人去世了还会去另一个地方重生,有可能成畜生,有可能更好,自性不变。 有成功就有失败,有相爱就有相恨,有善就有恶,无所不包容。 修行到一定状态的时候,做到明心见性的状态,像做飞机在高空俯视,全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心里装着。 用即便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出淤泥而不染,很多修行者只知道不染,光著空,光著不染,什么都不干,不苟言笑,一切都是空就错了。要先处淤泥,要和光同尘,玩啥都能玩,用真一切真。 真正有修行高度的人,如南怀瑾,曾仕强,在世间活的很成功,很潇洒,被世人仰望,出世间离世间也是大德高僧,如虚云老和尚。 致虚极,守静笃,达到明心见性的人,世间万事万物,山河日月,能看到全部都在这里。量周沙界,心包太虚。 看破就是知常,得到世界真正的规律, 你能容下一个村的人,就是村长,容下一个市的人,就是市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