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青年,而立之际,于己成长,于家担责,于国担当,当日日自省而谨行力行,且行且珍惜。谨以此文献给想要成功的你。 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行,无数人追逐着时代的轨迹,负重前行。有的人走的远,有的人半途而废,而有的人却还没出发。生活就像大浪淘沙,只有经得起考验才能够笑到最后。
我记得有一次站在山坡上看许多的土石往山脚滚落,那种场面,就像茫茫众生在奔行,体积大的硬的几乎都滚落的很远,只有一小部分挂在半山腰上,体积小的绝大部分在半山腰就淹没在奔涌的洪流中,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在缓慢的滚落中到达山脚终点。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像体积小的土石,因为我们不是富二代,不是高富美,没有足够的充足的物质或人力资源支持我们滚滚前行,我们,只能靠自己。如何走到所谓的终点?如何离成功更近一步?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功?为什么同样的背景,别人比我更过得潇洒自在?
我也曾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苦闷,直到我读了《曾国藩传》我才幡然醒悟。其实我们离成功的距离并不远,也许仅仅只是一米远,也许只是轻轻敲下门,也许还有很远的距离。说起曾国藩这个历史上的大人物,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一直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因为我都把他看作卖国贼,直到后来才知道,事实并不是我所认知的那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曾国藩传》,顿时重新认识了曾国藩这个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的许多修养作为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他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人,你可以没知识没钱没人脉,但绝不可没有恒心和毅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离成功的距离就是恒心和毅力。
曾国藩从一介草民成为举国轻重的大人物,他的努力是常人不可想象的。首先,我们就从他考秀才说起。那时候的秀才考试分为三关:县试、府试和院试,需要从白杨坪走一百二三十里到湘乡县城,再从湘乡县城跋涉二百多里地到长沙府,可以想象一下,提着笔墨干粮一共有二三十斤的东西走三百多里路,那是怎样一种艰辛?而且他六次落第,第七次才得以中秀才,这种艰辛和毅力足够切身体悟一番。而他的父亲更为可怕,落第十六次,父子也曾六次并肩考秀才,虽然有些引人发笑,但不得不承认,这俩父子都是有大毅力大恒心人。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可谓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范。我们都知道,成功往往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接下来,我就从曾国藩写日记说起。曾国藩在三十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做圣人”,谓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不过他早期的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没有太大区别,就是记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情记成一句,而且只持续了一年。后来他自己也发现这样记日记没有什么进步,于是决定重新发愤图强,不再因循过日。
虽然,他决定好好记日记,但是记的日记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直到后来唐鉴和倭仁告诉他,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节进行反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与人说过的某句话。通过这些自省,发现哪里做的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好,且痛自警醒,自我完善。曾国藩通过这样记日记的方式,修身养性,气质、习惯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尽管改变自己的秉性和习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曾国藩下了大决心,直到六十二岁已然功成名就的他,仍就在日记中自责自省,和三十岁立志做圣人时一模一样。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通过日记自责自省,这种大毅力和恒心,正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途径。我们都知道,处事即为人,为人即处事,一个人的修养和性格对于人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改变自己,丰满自己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其实,我们离成功并不遥远,遥远的是我们想要成功的决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让自己不断进步,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秘诀。我相信,哪怕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下定决心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完善,增加学识,丰富阅历,提升技能,总会比不努力的人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机会,也更容易抓住机遇。
生而当立,如果你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你只能靠自己,那你还有什么选择能不改变自己呢?相信没有谁愿意庸碌无为,但是谁也不想帮助一个不思进取的人,同样也没有机会能停留在一个一无是处的人身上。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日子很容易就混过去,也许当你发现自己需要努力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请离开虚幻的游戏世界,拒绝浮华如梦的花样诱惑,你的快乐不应该源于这些,你的快乐应该源于成功路上的诸多努力。人最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正朝什么方向前进,努力吧,相信与成功的距离仅仅只是你想不想往前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