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5期,我们的选择的是《曾国藩传》,其实曾国藩之前也是略有耳闻,大致印象是他是一个晚清当官的,好像也是一个成功人士。
正好前一段,我考驾照,科三考了几次,没考过,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看到《曾国藩传》,就随手翻了一下简介:曾国藩考秀才第7次才成功。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动力,我就找”曾国藩为什么前6次都失利,第7次就顺利成功了”,对的,学习方法!
于是,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我重新认真的看了科三的一些知识点。
后来恍然大悟,哦原来记住这些点就好了,结果一下子就考了100分。
当然学习方法很重要,更重要的,遇到这么多次的失败,作为任何一个人都要想到放弃了,可是曾国藩的逆商特别高,才会一步步高升。
所以,今日文章主题,就是来谈一下曾国藩的逆商高的体现点之一:
首先,曾国藩五岁(虚岁)开蒙,八岁读完五经,九岁开始做八股文,14岁开始报名考试科举考试,中间跟父亲一起去考了6次,每一次都是痛苦的经历,清代条件落后,不像现在一样他们要徒步提着沉重的考篮,考篮里有笔墨纸砚,书籍,水果和蔬菜,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
而且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要徒步行走,单程要走三百五十里,才能走到考场。
而且科举考试,是对读书人极大的侮辱。
他们需要接受搜查,搜查非常严格,要脱掉鞋子,解开衣服,让吏役们遍体摸索,甚至连篮子里的馒头都要掰开了检查。
第三次,考试失利,自尊性强的曾国藩,就已经感觉特别难堪,第4次,第5次的失利,左邻右舍的嘲笑不断,更让他如坐针毡,如芒在背。
第6次父亲都成功了,曾国藩却依然失利,不仅失利,他的文章还被公布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让大家看,这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次父亲在家里举行宴席,他一头钻进书房不出来,他仔细的反思自己考试的经历,失败的原因。
他更加清楚了自己没有任何天赋,虽然志向远大,但是能力比较差,但是他身上有一鼓倔劲儿,他知道,他有一个办法,就是超人的努力,于是,他决定破釜沉舟,挽回自己的颜面。
他不再用老的学习方法,而是启用了新思路,寻求改变。
他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把之前16年学习的东西都打通了,他悟到了怎样更好的表达自己,更好的说出自己的感受,更好的把道理讲通。
于是第二年,他再次考试,没有着急答题,而是先思考了半个时辰,先列好了框架,才一股一股展开,这次真的名列前茅。
而且考了秀才后第2年,又顺利的考取了举人。
4年后顺利的考取了进士,后来又参加了“朝考”,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
网友评论